【一线讲述】
2006年,我从湖南农业大学硕士毕业,追随水稻育种专家杨远柱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工作。杨远柱老师“让父老乡亲吃饱饭”的育种初心、“决不能把农民的口粮田当成自己的试验田”的职业操守,让我很快认识到这项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由于硕士学习的是水稻栽培方向,对育种了解较少,我便在几年后攻读了母校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分子育种方向的博士学位,补齐了这块短板。
在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围绕培育绿色安全、优质高效、广适高产新品种的目标开展研究,将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深度融合,采用表型筛选和基因型检测交叉验证的方法,聚合主效抗病虫基因和优异品质基因,恢复系创新组已成功培育出118个恢复系。其中,由强优势恢复系“华恢8612”选配出的绿色超级杂交稻新品种玮两优8612,在去年长达70余天持续高温条件下,湖南溆浦、安徽庐江、湖北潜江百亩示范片经专家测产验收,平均亩产均创三省一季稻单产新纪录。
时代给了我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舞台。我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捧出一粒粒良种的那些瞬间。期待在国家政策的指引、支持下,更多优质新品种破土而出、生根发芽,也期待更多有志于农业的青年朋友学农知农爱农,以所研所学报国为民。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胡晓军、王洋、王建宏 张文攀、龙军、禹爱华、赵嘉伟、张国圣、李宏、耿建扩、陈元秋、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刘珅、李麒、周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