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部门话开局】
就业和社保牵动着千家万户。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今年就业形势如何?养老金能否及时足额发放?个人养老金试点进展情况如何?围绕社会关切热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2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逐一解答。
就业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基础性、根本性工作,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和重要目标。去年,面对经济增速放缓、疫情多发散发,以及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等多重因素冲击,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谈及今年的就业形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认为,随着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就业形势将持续回暖,保持总体稳定。
“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为就业长期稳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创新创业也将提供强大的动能,新的就业增长点也不断地涌现。稳就业、保就业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调整优化,技能培训、就业服务活动有序开展,为稳定和扩大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王晓萍说。
但她同时坦言,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2023届高校毕业生将达1158万人,“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普工难招、技术工人短缺,老百姓在求职就业中还面临着一些急难愁盼问题,希望有更充分的就业机会,更合理的劳动报酬,更可靠的社会保障。
“为确保就业大局总体稳定,我们将做到‘五个坚持’。”王晓萍表示,一是坚持目标引领,锚定就业工作战略方向。聚焦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新目标,健全评价体系,完善支持举措,推动就业机会更加充分、就业结构更加合理、就业环境更加平等、就业能力持续增强、保障水平稳步提升,构建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容提质的良性循环。
二是坚持系统推进,树牢就业优先工作导向。加快健全就业目标优先的宏观调控机制,加快形成重大投资、重大政策、重大生产力布局对就业影响的评估机制,加大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支持力度。
三是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围绕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特别是脱贫人口、失业人员特别是困难人员,建立台账式的管理机制,构建清单化的服务模式,健全兜底帮扶体系,完善就业援助制度。
四是坚持问题导向,破除妨碍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化规范化体系化建设,健全信息监测机制,促进城乡劳动力有序流动、高效匹配。健全平等就业政策体系,着力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
五是坚持完善制度,创造稳定就业预期的生态环境。完善创业带动就业保障制度,帮助更多劳动者敢创业、能创业、创成业。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开展重点领域专项培训,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劳动权益保障制度,维护好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养老金发放问题涉及亿万退休人员切身利益。王晓萍表示,近年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基金收入持续增加,制度运行总体平稳,有较强的保发放能力。
她具体介绍,一是收支有平衡。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全年收支基本平衡,基金运行总体平稳。二是基金有调剂。为解决基金分布不均的结构性矛盾,在实施基金中央调剂制度的基础上,去年全国统筹制度启动实施,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剂基金,调剂力度更大。三是财政有投入。中央财政补助继续增加,地方财政建立了长期投入机制,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四是长远有储备。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规模不断扩大,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工作已完成,这两部分基金都是养老金发放资金来源的长远储备。
“所以,我明确告诉大家,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运行稳健。”王晓萍说。
数据显示,2022年三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规模达13.7万亿元,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截至2022年年末,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0.5亿人、2.4亿人、2.9亿人。
此外,作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去年年底,个人养老金制度在36个先行城市和地区启动实施,实施3个月以来,参加人数已达2817万人。“个人养老金是有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的补充养老保险。去年,国家正式启动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这具有标志性意义,标志着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制度框架基本形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介绍,目前,个人养老金每年缴费上限是12000元,以后会适时调整缴费上限。
(本报记者 邱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