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2月24日 星期五

    汪曾祺等名家点评学生习作

    作者:陈建军 孟庆奇 《光明日报》( 2023年02月24日 16版)

      《创作学习》是《光明日报》历史上的一个副刊,由北京业余艺术学校文学系主编。

      北京业余艺术学校成立于1950年7月,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团市工委、劳动人民文化宫、人民艺术剧院协助。校址在北京市霞公府街十五号北京市文联,上课地点在劳动人民文化宫。该校校长是李伯钊,最高行政组织为校务委员会,下设校务、教务二处。校务处下设工人、学生机关干部、戏曲三部,教务处下设文学、戏剧、美术、音乐、舞蹈五系。文学系由王亚平、端木蕻良、苗培时、李微含负责。

      8月19日,《创作学习》创刊。端木蕻良在第1期上发表的《使创作和学习结合在一起》,可视为发刊词。端木蕻良认为,创办《创作学习》周刊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青年文艺工作者,开展文艺普及运动,配合实际的需要”。他诚恳约请“有经验的作家,专家和教师们,能够和我们经常合作,给我们写指导性的文章,答复问题,修改稿子”,同时“希望文艺青年们,从实际里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来,我们约请专家学者来作简明的解答”。

      《创作学习》所刊发的作品,形式不拘,有散文、小说、诗歌,也有评论、故事、唱词、鼓词、快板等。其作者主要是北京业余艺术学校的学员,既有来自当时的军区政治部印刷厂、七十兵工厂、机器一分厂、电车修造厂、仁立制毯厂等工厂的工人,也有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二中、八中、女二中、女三中、女四中、男三中、冀高等大中学校的学生,还有来自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时为北京四中的学生张天民也是业余艺术学校的学员,他在《创作学习》上发表了两篇作品,即一首诗《不闲一分地》(8月19日第1期)和一篇短篇小说《变》(9月24日第6期)。

      《创作学习》设有“文艺问答”和“改稿范例”两个专栏。

      “文艺问答”专栏中的问题,如“写作必具的初步知识是些什么”“怎样才能把诗朗诵得很好”“为什么现在一般初学写作的都喜欢写诗,是不是诗最容易写”“写真人真事和创造典型是否矛盾”等,多是由某中学文艺小组或北京业余艺术学校文学系学员提出的,由端木蕻良、李岳南等专家、学者解答。

      “改稿范例”专栏所刊发的是部分学员的作品和有经验的作家、专家或教师的点评。如,丘凝的《对〈牛脖子带头签名〉的修改意见》,点评的是新生二院刘四海的《牛脖子带头签名》(8月26日第2期);李长之的《对〈三勇与荣姑的故事〉的意见》,点评的是八中冯振江的《三勇与荣姑的故事》(9月2日第3期)。这些点评文章长短不一,或置于学员作品之前,或附在学员作品之后。在点评文章中,点评者既指出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又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对学员作者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

      《创作学习》中标有“改稿范例”字样者,仅见两期。但从内容和性质来看,不少学员作品及相关点评文章,也可归在这一栏目之内。如,市立六中吉洪煜的诗《天安门前的石匠》(10月7日第8期)和女三中王秀英的诗《由枣树想起》(10月14日第9期),正文前面均有臧克家的点评。这两则点评,未收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版《臧克家全集》。

      汪曾祺在《创作学习》上也发表了两篇点评文章,一是评冀高海波的《小孩》,题为《读〈小孩〉》,载10月28日第11期,署“市文联 汪曾祺”。这篇文章比较长,有3000多字。另一篇是评汇文中学杜世翔的《陈八十》,题为《从〈陈八十〉谈起》,载11月18日第14期,署名“曾歧”。这两篇文章均系新发现的佚文,未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1月精装版、2021年1月简装版《汪曾祺全集》。《从〈陈八十〉谈起》仅500余字,兹将全文披露如下:

      这篇东西写的是一个卖估衣的小市民的转变。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从不同阶层的人的身上写出解放以来北京的变化。杜世翔同学这篇稿子可以给学习写作的年青朋友一个触发:生活中可以写的东西多得很,只要你熟悉它,并且能够正确的认识它。

      这篇东西叙述得清清楚楚,语汇也颇丰富,有些地方写得相当的真实,大概看起来这很像是个卖估衣的年青人的事情,有那么个轮廓。但是我们又觉得,写得还不够。原因是什么呢?杜世翔同学对于陈八十似乎还不够熟悉,对于估衣行中的人,对于陈八十他自己的语言,动作,习惯,意识……还不十分摸得清楚,还没有很深入的了解他的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只写出了他转变了,而没有写出他是如何的转变的。一个人的转变是他的思想上的事,但是没有与生活无关的思想。所以我们首先要熟悉人,熟悉人的生活。有人,有生活,把握一个主题就容易了,作品就会丰富,会深刻,会入情入理,有感人说服的力量了。我们生活在学校里,但多少可以接触到一些学校以外的人,应当跟他们做朋友,帮助他们,也了解他们。我们去认识人,不是为了“找材料”,但是熟人多了对写作无疑是有好处的。你一动笔,各种各样人的特征就会来了。所以,生活圈子广了对写作是有好处的。我建议大家多交朋友,虽然交朋友的目的不单是为了写作。

      汪曾祺的这篇文章虽然是针对《陈八十》而写的,但其中“没有与生活无关的思想”、“要熟悉人,熟悉人的生活”、扩大“生活圈子”等观点,对于所有的学习写作者不无启示意义。

      《创作学习》出完第14期之后,《光明日报》副刊组于1950年11月21日刊登《启事》,宣布该副刊与《朝阳》《学园》《民间文艺》等暂停出刊,改出综合版。

      (作者:陈建军,系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孟庆奇,系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