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学芸《太和》(长篇小说)
载《十月·长篇小说》2022年第6期
编者说:“太和”也称大和,指天地间的冲和之气,亦指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在小说中,“太和”是一个地名。主人公潘大丫八岁那年,被妈妈从太和洼领出来,送到了罕村的表叔家做童养媳,从此全家人再杳无音信。她一生倔强自尊,把三个儿子养大,把小儿子供成了博士。这个午后,她跌了一跤,躺在病榻上陷入了现实与虚幻交织的冥想。她在梳理自己的人生印记时,逐渐看清了一些人和事、内心的挣扎,并最终挣脱了生命的界限。
小说探讨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属性、角色、地位及价值。潘大丫的故事也是万千普通小人物的缩影,但恰是这些无形的力量汇集起来,推动着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
王松《热雪》(长篇小说)
载《中国作家·文学版》2022年第12期
作家曾于2021年出版长篇小说《暖夏》,以天津市宁河区农村脱贫攻坚故事聚焦乡村振兴。《热雪》为《暖夏》的姊妹篇,塑造了一大批生动活泼的乡村群像,以风趣幽默的语言,为读者讲述着一件件诸如“土地流转”“种植有机小麦”等原本枯燥的工作内容,塑造出多位“人味十足”的乡村干部与农民。这些平凡人物命运密切地影响着乡村的命运。乡村振兴的艰辛道路上,有汗水泪水,更有欢歌笑语。
邵丽《当归——〈金枝〉续篇》(长篇小说)
载《当代》2022年第6期
卷首语如是说:继《金枝》之后,邵丽长篇新作《当归》续写周氏家族的梦想与现实、根系与枝脉、缘起与当下,以纵横交错的目光梳理亲人间数十年盘根错节的关系,述说几代人从隔阂走向交融的人生悲欢、在乡村与城市之间辗转的历史轮回。从中原大地、颍河岸边的古老村庄向我们走来的拴妮子们,以她们的恪守与抗争、挣扎与奋斗,撑起了这片故土的魂魄与新生。
蒋琏《串场河》(长篇小说)
载《钟山》2022年长篇小说B卷
小说以城市化潮流中串场河流域某县撤县设市的过程为背景,“县民”变“市民”,看似一字之差的身份衍化,却让串场河中的乡场、官场、文场、商场和情场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逃离县城”与“回归城市”的过程中,上演了一幕幕人间戏剧。
徐皓峰《门前宝地》(中篇小说)
载《收获》2022年第6期
故事发生于百年前的天津街头。天津武行规矩,继承人接班,需与高手隆重比武一场,此后则不再应战,只喝茶谈判。老所长定下的继承人选,是八年前南下历练的大弟子齐铨。老所长另一惊人之选,是邀请军医校毫无武功的女学生担任天津武行总会的会长。老所长为儿子沈岸谋了一份银行的差事,意欲让他脱离武行。可武行自成一个江湖,暗流涌动,岂可轻易脱身。武行老人、街上混混、混血儿,渐次入局。一切由比武引发,也终由比武作结。
张运涛《我爱赵老师》(短篇小说)
载《湖南文学》2022年第12期
父亲得知儿子被班主任踢了一脚去学校理论,却没得到令他满意的道歉,一气之下把儿子转到另一所名校赵老师的班里。父亲作为市里的文化名人,赵老师对他仰慕已久,儿子自然得到额外关照。然而没过多久,他因与赵老师教育理念不同而引发种种冲突,被赵老师冷淡,被家委成员孤立——孰对孰错尚无定论,但“家校江湖”中的博弈却已波涛汹涌。
非常观察:《文学脱口秀,创新还是返祖》(栏目)
载《江南》2022年第6期
脱口秀是欧美文化的舶来品,类似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单口相声。近年来,脱口秀在中国大行其道,深受年轻群体欢迎。文学融入脱口秀,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文学脱口秀在创作上与书面写作有何不同?文学脱口秀,创新还是返祖?本期非常观察栏目由“文学脱口秀大赛”制作人王姝蕲主持并邀请相关人士,就上述话题展开探讨。
“气候变化、当今世界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小辑)
载《天涯》2022年第6期
近些年来,中国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可以说,人类在应对气候变化时,是否做到利益共享和后果共担,成为不断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的重要着力点。本小辑中,杨海峰、孙萌萌、邬锐、胡亮宇、蓝虹五位学者从生态历史、气候观念、风险管理等角度切入,体现了“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的广阔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