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到新疆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采访,开着车进了区委区政府的小院,转了一圈又一圈,20分钟愣是没有找到停车位。
这是一个位于老城区、建于1982年的老办公区,清一色的四层小楼,没有安装电梯,爬上走下的人步履匆匆。
推开区委宣传部的房门,十来平方米的房间内,挤了四个人在办公,空隙处被书籍等物品塞得满满当当。即便如此,工作人员也没有抱怨:“办公楼实在太紧张,有些单位还在外面办公呢!”
县区党委政府办公条件差,在新疆并不稀奇。但接下来,工作人员的话还是让记者吃了一惊:“我们年初才从新城区搬回来,那边一栋16层的大楼,宽敞气派着呢,离市政府还近!”
记者下楼乘车前往,一探究竟。8公里外,克拉玛依市城区西南部,一栋16层的圆顶高楼出现在眼前。这次停车,不费吹灰之力,放眼看去,偌大的停车场可轻松停放上百辆汽车。
大楼入口处,悬挂着“克拉玛依区科技创新中心”的招牌。门旁,科技部颁授的“众创空间”、工信部颁授的“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颁授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四块牌匾甚是醒目。
楼内,克拉玛依众桥生产力公司内,电话声此起彼伏。负责人盛云高的手机更是响个不停,谈话不时被打断:“这栋楼是2010年左右建成的,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使用面积1.59万平方米,当时是作为西南科技园区主体建筑。政府是2018年搬入的,今年2月份搬出后,我们作为运营方入驻,今年已经吸引了17家科创企业入驻,有几个成长性很不错。”
党委政府搬出大楼,为企业腾地,盛云高坦言没想到。更让他没想到的是,政府搬出后,继续承担了每年940多万元的租金,无偿让入驻企业使用。“加上改造和物业费用,今年总投入超过了1000万元。”
但有几个部门留了下来。克拉玛依区科技局、科协、团委、工商联、大学科技园管委会5个单位被留在大楼里,他们的职责是要为企业提供“科技陪伴式服务”。
克拉玛依区科技局长杨磊是个意气风发的80后小伙,今年疫情期间,他两个多月吃住都在楼里,沟通协调生产生活和防疫物资的保障。“区里对我们的要求就是,要与企业吃住在一起,为他们提供7×24小时的服务陪伴,帮助他们成长。”
谈到搬出的初衷,克拉玛依区委书记马生斌介绍,克拉玛依区占市区总面积的近一半,集中着70%的城市居民,有着3万多个个体户和6000多家小微企业,这几年受疫情冲击较大。“搬出大楼,短期看,政府吃了苦头,企业尝到甜头,有助于他们恢复信心;长期看,企业快速成长,政府解决就业、培养税源就有源头活水,算大账,这样干还是赚了!”
新政策效果初现。2022年克拉玛依区省级以上高新企业增加27家,达63家,占到全市近二分之一。
(本报记者 尚 杰 赵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