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从2017年起,我已经做了5年乡村电影放映员,为20个村提供公益电影放映,回想起来虽然辛苦不少,但收获也很多。
每年春夏秋三个季节,只要客观条件允许,几乎每天下午5点,我都要把青州市电影公司免费配备的数字电影流动放映播放服务器、音箱、银幕、100多米的电源线、撑杆、20个马扎等数十件设备满满当当地装进自家面包车,开到各村的放映点去放电影。
给村里播放的电影也由青州市电影公司配备,故事片、动画片、科教片……各式各样,应有尽有。夏季白天长,每个晚上就放两部故事片;等到秋凉天黑得早了,每晚就放一部故事片,外加两三个比较短的科教片。每月我还会去市里更新一次片源,顺便免费检修设备。根据山东省电影局标准化放映的要求,电影公司每周会对放映情况抽查打分,根据达标情况,每场补助我90元到100元不等。
不花钱就能在家门口看电影,很受村民们欢迎。每次去村里,他们都像来客人了一样高兴,拉着我的手不松开。
7月的一天,我在胡林古村放映时不巧中途下雨,正打算收拾东西回去,村支书孟庆利一把拉住我,帮我把设备搬到村委会附近的游客服务中心,笑着说:“村民们等了好几天了,下雨不耽误看电影。”果然,大家都欢欢喜喜地跟了过来,看得津津有味。乡亲们对电影的喜爱让我深受感动。
在跑各村放电影的过程中,我发现各村的文化活动都是全年不断线。除了每年能看10余场电影外,还能看到市里剧团带来的精品大戏,村村都有农家书屋,还有广场舞大赛等各种文艺活动。潜移默化中,乡风民风变得越来越好了。比如,我今年播放的电影里,讲述移风易俗故事的《枣乡喜事》深受大家喜爱。播完后,各个村的红白理事会工作越来越顺畅—小两口结婚基本没听说因为彩礼而分手的,都是商量着来,互相体谅;白事简化了很多,大都一天办完,最多一天半,费用也从以前的一万多块钱一次降到现在的三千块上下。
放电影、办活动,不光能丰富乡亲们的生活,还能让乡风越来越文明。
项目团队:
本报记者 陈之殷、赵秋丽、龙军、冯帆、禹爱华、张勇、张锐、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