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20日 星期二

    泛舟工业遗产的海洋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研究专员 马雨墨

    作者:彭景晖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20日 12版)

      【青春之我】

      留学欧洲研读文物保护时,我曾立志走遍世界,品遍人类文明的精华。而我最终在工业遗产的“海洋”里找到归宿,并在此“泛舟旅行”,义无反顾。

      2016年,我来到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遗产研究所(原为工业文化遗产研究所)工作,在所长周岚的带领下,开启旅途。为各个潜在的工业遗产提供政策引导和项目引领,是我的工作。

      从建筑学的逻辑看,工业遗产要尽可能地考虑工业空间适应性利用的可能性;从商业逻辑看,工业遗产要更多地挖掘市场价值,要“热闹起来”。但是,我们的目光所及,要更深更长远。

      我们更加希望一个工业遗产在完成建筑学及商业等维度的使命之余,既能完整地呈现工业生产流程,又能传递时代发展、社会发展、工业发展的信息,让人们能通过工业遗产体悟在工业化进程中,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去往何处。虽然当前能达到这种水平的工业遗产还不多,但我们有了明确的方向。

      与很多文化遗产不同,在我眼中,工业遗产是“流动的”,它们不是过去时,它们不仅在历史长河中长期运转,并且今天仍在使用,未来还将有长足发展。于是,“遗产”一词有了更多的内涵,我们的保护利用工作也有了更多挑战。

      湖北武汉的青山热电厂拥有66年的发展历史,参与这个工业遗产前期的规划工作,让我感到兴奋,也从中感受到了工业遗产的魅力所在。从1956年建厂至今,这里见证了我国十次电力体制改革,至今基本保存着当初的生产格局。它的整体格局清晰可感,在图纸上一目了然。有历史、有当下,这就是我们心中理想的工业遗产未来画卷。

      我们一方面策划通过实物展品和3D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在原址上虚拟重构它过去的状态,把包括铭牌、文书、锅炉在内的设施和物件真实地呈现出来,作一个完整的展示;另一方面,积极与厂方沟通,希望通过深化项目,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开放部分生产区域,用于工业旅游、工业文化研学等,让更多游客特别是青少年理解工业,最大化发挥遗产价值。

      更为有意义的是,如果这样的设想成为现实,那么一个“增碳”的电厂如何一步步成为“减碳”电厂、成为绿色能源企业的过程,将给有志于投身绿色发展事业的人们带来生动现实的模板。

      在一个个工业遗产营造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中遨游,我收获颇多。从人力、畜力、风力、水力,到蒸汽动力、电力的发展变迁,让我享受了知识之旅,感受到人类智慧的积累与进步;一段段民族工业发展的历程,让我享受了历史之旅,品读到中国工业历史河流里那些谋求自强的感人故事,也认识到拥有工业发展悠久历史的中国,可以向西方吸取先进技术和理念,但不必跟随西方的那一套话语和叙事。我们可以自信地展望和走向未来,因为我们拥有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子。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与我成为同行,我们有同样的目标、同样的梦想。我们在工业遗产中吸取成长的养分,也将用我们的所学所得所做,回馈这份我们所热爱的事业。

      (本报记者彭景晖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