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16日 星期五

    城乡公园 开辟更多共享空间

    作者:杨积堂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16日 07版)

      【专家点评】  

      党的十八大以来,城市治理和乡村治理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人民群众能直接感受到的改变之一,就是周围环境美了、身边公园多了。家门口的老街巷摇身一变成为“口袋公园”,周边“野地”改造成湿地公园,历史文化遗迹建成了各种主题文化公园……

      为人民打造更多公园,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将公园建设成“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就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统筹保护和发展,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新时代公园建设,是实现共同富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因此,在不断深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进一步建设好维护好城乡公园,让更多群众共享公园资源,拓展生活空间。

      于城市而言,公园建设是建设好治理好一座城市,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题中之义。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考察时首次提出建设“公园城市”,强调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公园建设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点缀,已经成为整个城市的一种定位和品质。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三部委联合正式发布《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公园城市建设成为成都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为此,成都推动城市运营逻辑由传统的“产业—城市—人”向“人—城市—产业”新型发展模式转变,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建设“蓝绿交织”公园体系,创造宜居宜业城市环境,努力让人在公园城市中全面发展、实现价值。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是城市公园建设价值目标的一个典型和示范,任何一个城市,都需要在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空间布局中,规划建设更加符合群众需要的城市公园,造福人民。

      主题文化公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全国加大了历史文化、红色革命遗迹的发掘、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各地建立了一批主题文化公园,这些公园在为人民群众提供健身、休闲、公共文化活动共享空间的同时,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特色阵地。以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为例,该公园是中国古运河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展现了扬州作为中国古运河原点城市的重要水工文化历史遗存。在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人们在领略芦苇荡、杉树林、亲水道构成的诗意画卷之时,更增加了对大运河文化的深刻理解、尊重敬仰。

      乡村公园的兴起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成果。随着乡村全面振兴深入推进,一大批乡村公园逐渐涌现,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地生根的直观证明,也是乡村环境大幅改善、乡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的重要体现。村民们“家门口的公园”,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感受生活之美的重要空间,也是吸引城市居民回归乡村、亲近乡村,以文旅消费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元素。

      无论城市公园,还是乡村公园,都已成为城乡居民享受业余生活、开展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以“兴趣”为纽带,以“活动”为载体,以“公园”为舞台,为城乡社会治理提供了蓬勃动力。着眼未来,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应进一步加大城乡人居环境改善力度,保护好、利用好青山绿水,激发公共空间活力,推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让更多更美的城乡公园成为人民群众的心灵家园。

      (作者:杨积堂,系北京联合大学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教授)

      项目团队:

      本报记者 王美莹、刘勇、王晓樱、陈怡、苏雁、李晓东、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李青坡、王萍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