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23日 星期三

    图书馆是我的“第二所大学”

    讲述人:国家图书馆读者 王甫君

    作者: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23日 07版)

      【讲述】  

      我和国家图书馆的缘分,可以追溯到高中时。那时国图在北海公园边上,面积比现在小多了。开馆时间很长,我在学校上完晚自习后还可以赶去看会儿书。图书馆就像知识的海洋,我们在她的怀抱中遨游。每本书的借阅卡都填有借阅时间和借阅记录,翻阅图书,就像探索着它们的生命轨迹。

      后来忙于工作,直到退休后,我与图书馆的故事才又多了起来。尤其是2014年国图数字共享空间开办了老年课堂,我更成了这儿的常客。

      以前,我不会用电子设备。国图数字资源与智能化设备使用培训班上,数字资源服务组的工作人员耐心教我们操作。我经常参加国图讲座,历史文化领域专家的讲解让我对许多问题有了新认识,结束后我还会去借相关书籍。都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让我可以保持心态年轻,跟上时代潮流。工作人员也经常为我们答疑解惑,他们的善良、敬业、负责,令我倍感温暖。

      在这里,我还以文会友,有了不少知己。这些书友、学友们虽然很难经常参与线下活动,却总是和我微信交流,怀念来国图读书的日子。比如我的好友刘大姐,因为年岁渐长、身体不适,现在住在远郊的养老院,进一次城特不容易,但只要时间允许,她隔一段时间总要回一次老年课堂。

      我与图书馆的情愫也影响了我的外孙女。她很小的时候,我去上课前总把她带到图书馆的少儿馆,选两本书给她讲解。剩下的时间由她自己看书,下课后,我再接她回家。这也使外孙女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

      现在的图书馆,除了提供宁谧的环境、丰富有趣的书籍,还提供着各种各样老少咸宜的文化活动。这样的变化,让我觉得特温暖。我有了退休之后的“第二所大学”。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严圣禾、陈之殷、王胜昔、陆健、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张郗郡、张幸格、李镜媛、李健、解晓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