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历史遗存,坚定文化自信⑦·一线讲述】
“成功啦!”当上堡梯田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喜讯传来,全县上下欢呼雀跃。这是江西赣州崇义县上堡梯田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后获得的第二个世界级遗产荣誉。作为这次申遗的参与者,我百感交集。从发现上堡梯田的价值,到深入调研、启动申遗、资料归集……往事历历在目、令人难忘。
“上堡上堡,高山梯田水淼淼。”上堡梯田位于崇义县上堡乡、丰州乡、思顺乡境内,分布在罗霄山脉南段诸广山脉之间,面积约5.1万亩,梯田垂直落差近千米,最高达62梯层,被称为“世界最大客家梯田”。
接到申遗任务后,摆在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就是寻找和考证上堡梯田灌溉工程遗址遗存。我第一时间联系了南昌工程学院水利专家,与他们深入上堡梯田各处开展调查。两年时间里,我们调查20余次,在众多遗址中选取了12处最具代表性的进行深入挖掘和修复。
确认梯田面积大小,是挖掘修复的第一步。我们走访了上堡乡周边大多数村庄,摸清全县上堡连片梯田共有3400公顷。挖掘遗址时,因为年代久远,几乎每一步进展都困难重重。修复工作更是充满艰辛,为完整恢复一座2米多长的水陂,我们翻阅了大量典籍,访遍周边年长的村民,抽丝剥茧,终于弄清了石块、泥土、竹片的混合比例及具体做法。
为了确定上堡梯田开发、建设和运行的历史,我们查看了很多族谱,并结合典籍、县志、乡志等历史资料,在水利、水文、地质、水保专家的帮助下,反复调研考证。比如,我们从《山海经》中找到了上堡梯田的起源,找到了蓄水工程、排灌渠系工程和水量调节控制设施等遗址遗存,研究了与工程有关的非工程遗址遗存,理清了上堡梯田的历史发展脉络。经考证,上堡梯田早期开发历史源于先秦,兴于秦汉,成熟于宋元,完善于明清,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
上堡先民将修筑梯田与治山理水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水土资源利用与管理模式:山顶蓄水,充分利用水流势能;梯级布置,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工程消能,减轻水流冲刷;聚水沉沙,保障山地坡型。时至今日,上堡梯田自流灌溉体系的工程形式和布局仍然完整,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梯田生态系统实现蓄水、保土、增产三位一体,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工程积淀的生态理念和建造管护经验,为现代坡耕地治理、水土保持工程提供了宝贵经验。
回顾整个申遗工作,上堡梯田灌溉系统凝聚着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人水和谐”的宝贵理念,镌刻着世代先民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精神之光,让人深感震撼。接下来,我们会利用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一品牌,更好地保护和发展灌溉工程,让上堡梯田更加长久地福泽百姓。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胡晓军、李晓东、周洪双、苏雁、陆健、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杨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