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湖国际重要湿地位于武汉蔡甸区西南部,地处长江、汉江交汇的三角洲地带,由沉湖、张家大湖、王家涉湖、杜家台分洪道部分区域组成,总面积11579.1公顷。它是地球上同纬度湖泊群中稀有的典型淡水湖泊沼泽湿地,在长江北岸非常具有典型性,生态结构完整,功能独特,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沉湖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全球候鸟迁徙通道的重要越冬地、停歇地和繁殖地。沉湖湿地现有动物资源561种。保护区最重要的动物资源——鸟类共277种(包含湿地水禽123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6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4种。根据2007年至2021年12月沉湖湿地鸟类调查监测结果统计,有18种鸟类,如豆雁、灰雁等分布数量均超过了全球种群数量的1%标准,因此沉湖湿地被誉为“鸟类天堂”和“湿地水禽遗传基因保存库”。
沉湖湿地共有湿地维管束植物441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4种:野莲、野菱、野大豆、粗梗水蕨。芦苇面积2万亩,高达3米的芦苇荡,是野生动物天然的庇护所。
沉湖湿地因其重要的生态区位,2007年被世界自然基金组织(WWF)列为“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网络”的首批重要成员,2009年被国际鸟盟列为国际重要鸟类分布区,2013年10月入选国际重要湿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沉湖湿地所在的洪泛区开始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和围湖造田,直接导致沉湖湿地水域面积大幅度缩减至现在的约10万亩,八十年代开始,随着水产养殖技术的推广,沉湖湿地内的自然湖泊开始水产养殖,湖滨地带也被围成鱼塘,人为活动大幅增加,对自然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党的十八大以后,生态文明建设得到高度重视,当地下大力气开展湿地保护修复,开始了“人退鸟进”的进程。经过多年努力,沉湖湿地的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水鸟数量稳步增长,2019-2022年分别记录了越冬水鸟3.2万只、6万只、7.7万只、8.5万只。2019年12月至今,新增33个鸟类新纪录。维管束植物种类从2005年科考报告记录的315种增至441种。
沉湖自然保护区设立以来,当地开展了一系列沉湖湿地生态恢复和治理工作:
一是“补偿激励”。2013年10月,武汉市在全国副省级城市率先推出“湿地生态补偿机制”——《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暂行办法》,探索在湿地自然保护区内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投入财政专项资金分类进行生态补偿,用激励机制引导农民调整种植和养殖方式。
二是“退还湿地”。2017年,实施“三网(围网、拦网、网箱)”拆除。2019年,全面取缔沉湖湿地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的种植、养殖生产经营活动,退养面积近7.8万亩,退养区域纳入统一生态管护。
三是“修复湿地”。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破除塘埂,疏通水系,修复退化湿地1400公顷。
四是“宣教利用”。充分发挥自然教育和科普宣教功能,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公益组织、周边村民等参与湿地保护活动,营造保护湿地以及野生动植物的良好局面。
2021年7月起,沉湖湿地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系统投入试运行,可以高效率进行数据采集分析,从而识别鸟类、指挥巡护等,为湿地保护添加科技翅膀,是武汉市“智慧湿地”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
进入系统后,首先呈现的是沉湖湿地的总体概况,包括区域范围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等。在中间的实景模拟地图中,还包含有根据保护区历年监测数据,标注出来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动物在沉湖的主要分布点位。在智慧系统的核心功能部分,目前主要有三大模块:实时监测、巡护管理和实景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