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14日 星期五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

    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疫情的底线

    作者:本报记者 金振娅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14日 08版)

      当前,全球疫情仍处于高位运行,我国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3日举行的关于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有关情况的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指出,要毫不动摇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以快制快,阻断疫情传播,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疫情的底线,最大程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就社会关注的问题,国家疾控局传防司司长、一级巡视员雷正龙,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中国疾控中心病毒学首席专家董小平等给予了回应。

      记者:病毒的致病性持续下降,为何付出相当多的力量来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

      梁万年:我国的“动态清零”总方针是基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理念所决定的,其核心是阻断疫情,而不是消灭病毒,要快速发现、快速扑灭,阻断疫情的持续性社区传播,防止疫情形成规模性流行或者规模性疫情反弹。

      衡量疫情危害性大小有两个不同视角。首先是国际上通用的公共卫生视角,使用死亡率、超额死亡率等指标来衡量。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病死率确实是在下降,但由于它的传播速度快、传播更隐匿、免疫逃逸现象在逐渐增强,较多的感染人数乘以个体病死率,死亡人数也会相对较多,群体死亡率就会高于流感,且不低于原始株和其他变异株,这一点恰是世界卫生组织、各个国家判断它的危害性的重要指标。其次是超额死亡率,也就是疫情出现后影响的不仅是感染了这种疾病的患者的重症和死亡,还可能导致医疗资源挤兑,因此可能导致一些不必要的在正常状况下的死亡的出现。

      我国人口总数大,老年人口占比高,同时还有大量基础病患者,他们是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感染以后得重症甚至发生死亡的概率比一般人群高。此外,加上前一段时间防控的效果,我国人群新冠病毒感染率总体较低,获得的自然免疫不强。尽管我们通过免疫接种获取了一定的免疫力,但新变异株对这种免疫力的逃逸在加强,所以如果我们放松防控,势必会造成大量感染,有可能造成大量重症乃至大量死亡。现在国际上,各国科学家非常关注和担忧感染新冠的后遗症问题,有研究表明有一定比例的感染者会出现诸如疲劳、呼吸困难、神经认知障碍等多种后遗症,对这种情况的致病机理、最终持续时间,科学上也不完全了解,还有很大未知,不像对一般流感和已知疾病那样。

      记者:如何让防疫政策更加有利于复工复产,尽可能减少对普通民众的影响?

      雷正龙:首先要不断提升疫情防控科学精准水平。各地加快精准做好流调工作,疫情防控不能简单化,不能过大范围划定风险区域,不能以“静默”代替管控。对风险区域外的学校、餐饮等单位要加强疫情监测,坚决避免“一关了之”。

      要减少疫情防控对群众的影响,既要科学精准管控又要讲究温度,全力保障疫情期间群众的生活物资供应和就医需求。同时,要加强对各地疫情防控工作的指导,既要做到疫情防得住,又要保证行业运转正常发展。

      记者:我国内地首次检测出奥密克戎变异株BF.7亚分支,其致病力和传播力是怎样的?

      董小平:第一,病毒变异是非常常见的自然规律,这是病毒对外界压力的一种反应,新冠病毒的表现更加充分。新冠病毒虽然只出现两年多,但在有大量自然感染人群和更大量疫苗接种人群存在的情况下,其变异速率明显加快。第二,所谓BF.7亚分支,是BA.5.2.1.7的缩写,本质上是奥密克戎BA.5变异株的进化分支,在全球占比从9月下旬的3.5%左右增加到上一周的11%。第三,BF.7亚分支和其他的奥密克戎进化分支刚出现的时候非常相似,呈现出较强的传播能力,但是BF.7是否能成为下一阶段全球的优势毒株,还要进行观察。第四,BF.7的进化分支在致病力方面没有明显改变,也就是致病力没有明显增强。

      记者:大家都期待疫情早日结束,尽快回归正常的生产生活,还需要多久,还需要做哪些充分的准备工作?

      梁万年:我们都期盼疫情能够早日结束,能回归到像2019年以前那样正常的生活。现在总体来看,我们的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但还没有达到胜利彼岸。我们是否彻底战胜疫情,需要综合考虑新冠病毒的变异、疾病的感染谱、严重度的变化,以及卫生健康系统的抵抗能力,包括防控能力、救治能力、社会公共卫生的干预措施等方面要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我们现在正处在这个窗口期,当前要坚定信心、统一思想,再坚持坚持才会胜利;要加强疫苗接种,特别是对老年人的疫苗接种,防止重症和死亡;加强防控、救治能力的建设和相应准备;发挥科技作用,在更有效的疫苗和药物的研发、生产、供应方面还要加大力度,目前在药物上已经看到了一些曙光。同时,要做好相应物资储备和保障,包括疫情防控物资的储备,也包括保证正常生产生活的物资储备;实行快速、精准的防控,防止“一刀切”和“层层加码”的现象。如此,我们一定能最终战胜疫情。

      (本报北京10月13日电 本报记者 金振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