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强调“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坚守社会主义方向,独立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破解了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诸多难题,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创新发展了现代化理论。作为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独特原创性命题,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文化逻辑和实践逻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
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犹如一条长河,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传统农业社会和现代工业社会乃至后工业社会的变迁。从历史来看,现代化是与西方工业文明相伴而生的,但因历史传统、文化传承、现实国情、发展环境等各异,不同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途径必然具有多样性特点,不能将某一种现代化模式、现代化标准定于一尊、奉为圭臬,更不能以霸权手段将某种现代化模式强加于他人。
中国式现代化创新了现代化的发展逻辑,为人类现代化实践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从根本上摒弃了以资本为中心的传统现代化模式以及由此造成的贫富两极分化的后果,取而代之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追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以物质增长为唯一追求的传统现代化模式以及由此带来的物质膨胀的后果,取而代之的是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无视生态文明的传统现代化模式以及由此带来的牺牲资源环境的后果,取而代之的是追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致力于实现生态化和现代化共融共赢;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对外扩张掠夺的传统现代化模式以及由此带来的以弱肉强食为特征的“丛林法则”盛行的后果,取而代之的是尊重各国自主发展,追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这一大变局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东升西降的趋势不可逆转。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通过资本的逐利性、对外扩张的掠夺性,塑造了所谓的“核心国家”与“边缘国家”之间不平等的国际格局,在推动形成空前庞大的世界市场、创造前所未有的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西强东弱的国际格局。中国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建设更加美好社会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推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世界格局进入深刻调整期。
中国式现代化是典型的后发国家对于自身现代化发展的新探索,在重塑国际格局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就人口规模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将会让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这一人口数量不仅大大超过当今世界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不到10亿人的总人口,而且也超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的人口总和。就经济发展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更好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并实现了自身经济快速发展,2021年中国的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的世界占比、外汇储备的世界占比均居世界第一的位次。就现代化实现路径而言,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探索一条实现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新路,重构了现代化的内涵,影响了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展现了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现代化新图景,有效防止了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被纳入资本主义轨道所带来的不平等、不公正问题。
三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凸显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使得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活力。世界社会主义有着500多年的发展历史,科学社会主义也有着170多年的发展历史。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推动世界历史进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与资本主义追求满足资本逐利、收割更多财富、占领全球市场的目标不同,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促进生产力进步、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就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性质以及作为这一性质重要体现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价值取向。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建设不能偏离以人为本的轨道,凌驾于“人”之上的工具理性的现代化必然带来忽视人的异化后果。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共同富裕确定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从而使得现代化建设过程成功规避了资本至上的逻辑,不断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动因,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源所在,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新境界。
(作者:郭庆松,系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