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28日 星期三

    “老营生”玩出新花样

    讲述人:湖南省湘乡市育塅乡南水村立平家庭农场主 李立平

    作者: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28日 07版)

      【一线讲述·种粮大户】 

      2013年,我放下榔头,拿起锄头,“半路出家”开始种水稻。

      种双季稻的过程中,我发现,超时晚种的秧苗生长期延后,常会因寒露节气温差大造成减产。如何让后种植的秧苗赶上生长周期呢?经过不断摸索,我最终探索出机插机抛混用法,利用机抛秧生长周期短的特点,弥补机插秧的时间差,两种方式相互补充,分期种植、同步成熟,有效避免了气候变化带来的减产风险。

      种田要集众家之长,更要因地制宜、不断改良。我把农田当成实验室,探索出提高水稻用种量、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10多项新技术,把种水稻这个“老营生”玩出了新花样。现在,很多技术都被周边乡镇的种粮大户们学习采用,我心里也很是自豪。

      不过,要想发展壮大,还得靠管理。从去年开始,我采用了“统分结合”的精细化管理模式,统一采购农资、翻耕播种、收割销售,再以村民组为单位将田块划为十几个区,由专人进行精细管理。

      今年7月以来,湘乡市遭遇罕见干旱,田间精细化管理派上了大用场。十几名管理人员个个是种田好手,他们随时关注苗情、及时引水灌溉,把各自的责任田打理得井井有条。

      9年来,从省钱购置第一台农机到水稻种植机械一应俱全,从一人单打独斗到组建专业管理团队,挑上“金扁担”的我,对土地的感情越来越深。今后,我会为了心中的“丰收梦”继续前进。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任爽、赵秋丽、冯帆、胡晓军、王洋、禹爱华、李晓东、周洪双、王胜昔、张士英、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芦猛、李庆林、熊珵、刘小琴、周红飞)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