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悟】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月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立足新时代新征程,迫切需要高校培育一批“大先生”,因为他们是高校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的引领力量,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可靠力量,是高校实现自身价值的关键力量。如何促进“大先生”不断涌现?笔者认为,新时代培育“大先生”,可以从个人、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着手。
首先,从高校教师自身来说,要顺应时代要求,深刻把握“国之大者”,毫不动摇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为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和学生健康成长之路上的引路人。为此,高校教师除了在专业知识领域不断攀高峰,还需要在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上下功夫。其中,尤其要注重把握国家发展、时代进步对自己所在学科的要求,进一步强化主动担当作为的思想觉悟和使命意识,传承前辈学人“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精神追求,笃定“国之所需,吾之所向”的信念,始终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努力志向。同时,要坚持知行合一、以知促行,着力以强烈的使命意识引领教学科研创新实践,确立高校教师的行动准则。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回信中提出:“希望同志们大力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自觉追求,在坚持立德树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上争做表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全体高校教师都应牢记这一重要指示,并将其贯彻落实到行动中。
其次,从高校角度来说,要坚持引导和培养相结合,努力构建有利于促进“大先生”涌现的良好环境。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来自学校的激励和支持对其影响最为直接,也是其成长为“大先生”最为重要的推动力。当前,高校应着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从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改革创新,为培养“大先生”营造良好氛围。一是要着重突出思想政治引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高层次人才充分把握中国国情,始终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同时,完善师德“一票否决”机制,把师德规范要求融入人才引进、课题申报、职称评审、导师遴选等各环节。二是要着重突出评价机制改革,树立正确价值导向。要大力推进科研评价体系改革,促进高层次人才瞄准“真问题”,心无旁骛地投入科研创新。如将定量评价与同行专家评议的定性评价相结合,着力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潜能,引导他们把关注点从论文发表数量,转到聚焦真问题、产出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上来。三是要着重突出教书育人贡献,落实立德树人任务。高校要合理利用评价“杠杆”调节作用,加大人才培养贡献度在教师职称评聘、奖项申报等方面的比重,不仅要把优秀教师留在讲台上,而且要鼓励更多教师参与“三全育人”,最大限度地凝聚激发育人合力。
最后,从政府社会角度来说,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高校教师职业特点,积极锻造促进“大先生”培养的合力。政府和社会在集聚发挥高校教师智力资源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高校作为用人主体的特征要求,以培育“大先生”作为政府、社会和高校人才战略“互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政府、社会在面向高校教师开展的各类奖励遴选中,要着重突出参评主体在践行立德树人使命、服务“国之大者”开展科研创新等方面的贡献,尤其是要特别注重对参评者德行的把关。二是要充分调动各类资源,优化人才发展生态。高校要积极与政府、社会加强互动,促进各类资源形成聚合效应、释放强大动能,构建有利于“大先生”孵化成长的平台。要积极推动开展产学研合作,为高校教师开展原创科研、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提供条件支持、拓展实践空间。要充分发挥我国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重点支持建设一批重点研发机构,或主动设置大型研究课题项目,引导高校教师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并在此过程中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挖掘发挥政策优势,积极为人才松绑,为他们排除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心无旁骛地科研创新、教书育人。三是要积极构建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搭建平台。“大先生”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岁月磨砺方能渐至成熟。在其建功立业的前行之路上,尤其需要有好的政策扶持帮助、有好的环境休养生息,助其不惧失败,重拾信心再出发。这就需要政府社会充分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规律,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允许失败、宽容失败,不以一时成绩论英雄。四是要广泛宣传弘扬前辈学人优良传统,积极营造全社会尊重和期待“大先生”的浓厚氛围,引导包括高校教师在内的各类人才,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学者、教师的优秀品质,以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为价值追求,以实际行动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
(作者:杨忠,系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南京大学理论研究基地执行主任,南京大学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