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大革命的失败、启蒙主义理想的失落以及工业革命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震荡与变迁,让许多不满现实的欧洲人开始将目光转向过去,试图从中世纪寻找社会文化的某种“理想”或“范式”,浪漫主义诗学更唤起了人们对逝去的田园时代的怀念。于是,中世纪的艺术、文化、教堂、城堡等似乎重新焕发出浪漫迷人的魅力,对骑士精神的崇尚与重振也成为那个时代的呼声。
在英国,乔治三世于拿破仑战争期间恢复了著名的嘉德骑士团;沃尔特·司各特广为流传的作品更是以对骑士精神的热情想象填满了读者的心灵。在19世纪上半叶,骑士、城堡、宴会和比武的故事不仅经常在戏剧舞台上演绎,也成为上流社会与艺术圈的“活人静画”与“角色扮演”活动所钟爱的主题。1839年的埃格林顿骑士比武大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举办的。
1838年8月4日,《宫廷杂志》上刊登了一则消息,宣称第13代埃格林顿伯爵阿奇博尔德·蒙哥马利将在其苏格兰的城堡里举办一场盛大的、中世纪风格的骑士比武大赛。埃格林顿伯爵时年26岁,是托利党的一员和中世纪复兴运动的支持者,他慷慨富有,骑术精湛,且热衷于赛马和举办赛马会。埃格林顿伯爵举办骑士比武大赛不仅缘自个人的喜好,还有一层潜在的政治目的:不久前,辉格党政府大幅度简化了维多利亚女王的加冕礼,包括埃格林顿伯爵、查尔斯·兰姆爵士等在内的众多保守派贵族都被剥夺了本应享有的礼仪角色,这使他们感到自己古老的权利受到了威胁,而此次大赛旨在重申赓续传统的重要性,弥补女王加冕仪式大幅缩水的遗憾。
骑士比武大赛起源于11世纪中叶的法国,后成为中世纪西欧流行的一系列军事演练性质的骑士竞技活动,一般在国王的加冕礼、婚礼、公主洗礼、欢迎外国使臣或贵宾等情况下举行。在比武中,骑士们互相打斗以展示他们的武艺、力量和勇气,优胜者可借此脱颖而出;封建君主们则充分利用比武场的表演空间来进行军事训练、政治操控、外交对话、解决争端以及娱乐公众,所以,角色扮演以及象征性、理想化人格的铸塑是大赛的关键。司各特的小说《艾凡赫》的叙事建构就巧妙利用了骑士比武大赛的上述功能:小说讲述的是12世纪的“狮心王”理查与其忠诚的骑士艾凡赫一起荡平内乱、赢回王位的故事,阿什贝镇的骑士比武大赛被置于这部现代罗曼史的中心,牵动着各方势力与人物关系,其壮观的比武场面、激动人心的马上较量、爱与美之女王的当众封选,无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埃格林顿大赛的赛程安排直接受到《艾凡赫》的启发,不仅包含骑士游行、马背长矛比武、团队比武,还有盛大的中世纪宴会和舞会。
从1838年秋季开始,埃格林顿伯爵及其友人花费了将近一年时间、耗资4万英镑来筹划和组织这场赛事。作为骑士参赛的都是上流社会的青年,其中许多人有贵族头衔或军衔,还有法国的路易·拿破仑王子(即后来的拿破仑三世)等外国嘉宾。萨默塞特公爵夫人简·西摩被选为比武大赛的美女皇后。大赛在伦敦圣约翰森林附近的花园里彩排过两次,战旗、盔甲和帐篷色彩鲜明,十分引人注目。同时,各类纪念性艺术品大量发行,《泰晤士报》《晨报》《法庭公报》等重要报刊也纷纷报道,这场赛事吸引了上至女王下到广大普通民众的注意力。公众的意见可分为两派:以托利党人为代表的赞成派鉴赏着古色古香的盔甲,梦想高贵典雅的爱情场景;而辉格党和社会改革派则对这种异想天开表示愤怒。双方用漫画互相讽刺、侮辱,言辞相当激烈。
正式的比武于1839年8月28日至30日在苏格兰北艾尔郡的埃格林顿城堡举行。门票是免费的,但须申请。整个8月,成百上千来自英伦三岛的各阶层人士写信到埃格林顿城堡申请团体票,申请票数达10万张之多,大大超过了4000名观众的预期。埃格林顿伯爵接受了挑战,向申请者发出了门票,并作出了迎接更多观众的准备。
比赛当天,实际到场的观众据估计有6万至8万人,绝大多数穿着中古风格的服饰,还有些观众来自欧洲乃至美国。从格拉斯哥到艾尔之间30英里长的道路都挤满了人和因道路堵塞被抛弃的马车;从艾尔到埃格林顿城堡所在地欧文镇的新铁路刚刚开通,火车票比平时贵了三倍,人们仍然争先恐后地抢票。该地区的住宿也同样不堪重负,欧文镇上只有一家旅馆,许多私人住宅收取高昂的费用来接待游客。
埃格林顿城堡是一座建于18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带有城垛和塔楼。大批社会精英被邀请到城堡来共同见证这场盛会,其中包括很多议员和他们的家属。大赛开幕式是一场盛大的骑士游行,游行队伍由40名骑士组成,每位骑士都要带领扈从到城堡接一位女士、官员或议员,然后再回到比武场。比武场就设在城堡附近的山间草地上,草地的三面环绕着拉格顿河。由于往返城堡只有一条路,旁边还站满了成千上万的观众,所以骑士与扈从们不得不在彼此之间推来挤去。交通堵塞导致游行比计划的时间延迟了三个小时。
虽然一大早天气晴朗,但在骑士们组织游行时天空开始变暗,忽然电闪雷鸣,一场猛烈的暴风雨从天而降!当天的马背长矛比武还是按计划举行了,但这场本应成为大赛亮点的比武,只能在滂沱大雨中狼狈收场!当晚为特别嘉宾们准备的中世纪宴会和舞会也不得不取消。
30日天空放晴,再次举行比武,观众热情不减,只是穿着奇装异服的人少了。经过泥泞草地上的艰难比斗,“金狮骑士”詹姆斯·费尔利获得最后的胜利;埃格林顿伯爵则被提名为象征性的优胜者。对很多人来说,第三天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在最后的团队比武时,“龙骑士”沃特福德侯爵和“黑狮骑士”阿尔福德子爵发怒了,他们互相猛烈地攻击,以至于兰姆爵士不得不强行将其分开。
上述种种场面均由当时的画家詹姆斯·亨利·尼克松以20幅精美的水彩画描绘下来,这一系列画作今天已成为艺术收藏中的珍品。后来,本杰明·迪斯雷利在其小说《恩底弥翁》中也再现了这场大赛的部分场景。
作为“英国19世纪骑士精神最著名的产物”,埃格林顿大赛当时是、直到今天也依然是维多利亚时期最具争议的事件之一。它经常被贴上“荒谬”“离奇”“中世纪狂热”等否定性标签,但大多数学者却更倾向于将它看作一场文化“仪式”。当时英国充满信仰危机、拜金主义、失业、饥馑等社会问题,对许多人来说,神话般的中世纪成了信仰、秩序和仁爱的黄金时代,骑士精神也因为代表着英勇、浪漫、超越实利主义的道德理想而具有吸引力。正如一位名叫亨利·柯林的观众所说,他觉得这场赛事之所以很迷人,是因为它让人恍然忘却自己生活在“乏味、机械、平庸、只重赚钱的1839年”。
(作者:陈瑞红,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