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20日 星期六

    当自然与文化交融

    作者:王昉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20日 12版)

      【读书者说】 

      山岳、高原、江河,如果能堪称文化形态,当是如何的模样?

      在《自然文化概论》一书中,读者可以找到答案。

      由马俊杰、程捷主编的《自然文化概论》,是国内首部自然文化通识教育读本。该读本在新的时代历史语境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重新廓清了自然与文化的辩证关系。然而,这本书的真正意义其实不仅仅在于学科建设本身,而在于更高层级的两个融合:其一,文化观的融合,科学与人文、传统与现代等观念交融;其二,思维的融合,诗性思维与科学思维交织。

      科学与文化分离的思潮,在五四运动时期输入至中国。由于彼时中国文化界对西方科学理性的绝对推崇,科学与文化的分割遂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中国学术观念。正如有学者指出,科学“披着在五四运动期间被无比理想化的‘赛先生’的外衣,在20世纪20年代建立了凌驾于其他外国思潮和更加有机的中国式观念之上的近乎支配性的权力,科学观完全掌控了教育系统和政策的建立过程。”因此,在过去的百年中,西方的科学理念大行其道,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人文文化观一直受到压抑。

      时间行至当下,中国经济的崛起催生了传统文化的觉醒与再造之势。因此,绝对的科学文化观与中国传统人文文化观融合的契机已然来临。

      在此时代背景之下,《自然文化概论》体现了自然与文化的真正融合。在该书第一章“自然与文化”中,作者首先阐释了“文化”与“自然”这两个“既对应又对立的概念”,随后将二者合一,称之为“自然文化”,产生了新的理论内涵。在引出了核心理念之后,该书在分章介绍山岳文化、高原文化、江河文化等不同的自然文化形态时,皆是从科学文化、人文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综合视域来阐释对象。例如,在介绍“山岳的形成”过程时,先以纯粹的科学理性来论述山岳的形成及其特点,而在介绍“山岳形成的地质背景”时,则大量引用《诗经·小雅·天保》《说文》《尚书·尧典》等隶属人文文化范畴的传统文献。此外,“山岳景观美学”“山岳文化的类型及特征”纯粹从文学艺术等人文审美范畴观照对象,“山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则从考古、历史文献、中国哲学、文学以及国家政策等多维度多视角综合论证山岳文化的生成发展与价值意义。与此相似,该书对每种自然文化形态的研究阐释,都将自然文化与科学文化紧密融合。这种融合充分弥合了“自然”与“文化”的历史裂隙。

      本书的另一特色在于科学思维与诗性思维的结合。何为诗性思维?以意大利哲学家维柯在其名作《新科学》中命名的思维范式为例,维柯认为,人类童年时期“不能形成关于事物的理智的类概念,于是就需要创造诗性的符号;那就是想象的类概念或普遍物……”维柯所指涉的想象的类概念,是指区别于逻辑思维的类似想象的直感,悟性、创造等综合性认知能力,这种认知能力没有逻辑推演的时间过程,而是以诗性的方式直接通达事物的本质,类似于胡塞尔提出的本质直观、佛教的当下直觉以及传统文化中的顿悟。按照一般观念,这种思维方式创生了人文文化,而科学理性则创生了科学文化。《自然文化概论》弘扬了传统文化中以数呈象的思维模式,在观照对象的时候,以地质地理物理等严谨的形式规定了对象的物质基础,再进一步阐明物质怎样影响了文化的生成。例如在“高原文化”一章中,该书首先对高原的海拔、面积、特征列出精准的数据表格,其后则以此为基础论述了高原民族、民俗文化的形成,颇有科学思维与诗性思维融合的特征。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曾将人文与科学对立。虽然对科学技术的反思,在中西方文化史中都不绝如缕,但是其影响范围仅存在于文化范畴,而未进入通识教育系统。当今,我们面临的诸多问题,例如全球性的环境危机,使得人们又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根本性问题。可以说,在进入通识教育系统这一方面,《自然文化概论》可谓开拓之作。

      (作者:王昉,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杂志副编审)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