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16日 星期二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

    作者:赵凌云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16日 15版)

      【学思行】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今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高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要为推进我国人才自主培养、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作出贡献。

      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自主培养,重点在“一体”,即“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为此,一是要科学把握三者的逻辑关系。“学生”是根本,高校的一切工作,包括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都必须围绕立德树人展开。教育学生的过程往往也是推动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的能动因素。“学术”是基础,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独立性的学术研究内容,往往会推动学者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不同的研究方向,为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学科”是支撑,学者在学术研究成果发展相对成熟后,往往会按照一定规则分类并将其转化成相对稳定的学术体系,进而形成学科。人才培养成效和水平,是检验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准。二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优秀人才全链条培养制度,坚持打造一流学术领域人才和创业团队,造就一流优秀人才队伍的后备军和蓄水池。要注重在实践中自主培养人才,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到科研生产第一线去创新创业,到国家重点领域、重要产业、重要岗位上去历练,培育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交叉前沿学科方向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基础研究人才。要注重加强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为人才加强国际交流、学习、实践等创造良好条件,造就一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人才队伍。三是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做了大量的有益尝试,比如探索学部制改革等,但现实中以院系为单位的传统学科归属管理体制根深蒂固,资源分配习惯于以现有的成熟学科为基础;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并非完全自发和自然实现,PI团队有待进一步磨合等。要切实以学科交叉融合为推手,通过书院建设等手段,努力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不断优化资源配置,着力提升学术创新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四是贯通教学实践各环节。要以实践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参与为主导,引导学生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实习实践等各个环节运用学科教学和学术育人成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积极调动高校院所和企业单位人才培育积极性,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以平台化、项目化、生态化的方式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一批集教育、培训及研究于一体的区域共享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与基地,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结构性矛盾,促进学生自我成长。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自主培养,关键在“落实”。一是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骨干的培养,把教师培育成为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涵养德行”的“人师”的统一者,努力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努力把研究成果及时有效地转化为教书育人的教学资源,真正做到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二是要完善多元评价机制。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坚持“破五唯”,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健全分类评价、增值评价、长周期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手段,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要遵循科研活动规律,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三是要激活各类人才创新活力。要加强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的一体化制度设计,进一步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大人才培养投入力度,明确人才投入绩效目标,提高人才培养投资使用效率。要制定人才培养发展规划,统筹考虑人才培养与人才政策、人才计划及改革创新重大任务的有机衔接。要提升人才服务精准化水平,建立健全时间、精力、薪酬、住房和子女入托入学保障机制,让人才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科研上,努力推进自主人才培养,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将高校打造成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作者:赵凌云,系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研究基地主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