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07日 星期日

    南曲:唱响土家山寨新生活

    作者:杨秀芝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07日 12版)

        五峰的村民们围坐火塘演唱南曲。季卫民摄/光明图片

        南曲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陆先模在弹唱。季卫民摄/光明图片

      “南曲美,南曲亲,南曲出口是乡音,南腔北调归一统,曲韵悠悠能入心。南曲美,南曲亲,南曲是咱山中珍,扎根深,她与那林间草兰同品性……”这是五峰土家艺人演唱的一首南曲曲目,唱出了南曲的特征,也唱出了土家人对南曲的热爱。

    (一)扎根在土家山寨中的清音雅曲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位于湖北西南部,隶属湖北宜昌市,是清朝改土归流后所设长乐县古城所在之地。据2014年校补修编出版的《长乐县志》记载:“昔时,南曲流行于长乐、长阳等地,源自明清俗曲,和‘汉滩小曲’等丝弦曲种同源,在鄂西南山区存续200余年。”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长阳、五峰两地同源异流、又各有妙处的艺术特色。长阳南曲古朴厚重,韵味醇厚,五峰南曲唱腔婉转,清亮缠绵,加花润色,细腻丰富,更具地方特色。后人为了区分两者的不同,在长阳改名为长阳南曲,五峰仍沿用旧称。2008年,南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曲文词讲究、精致优雅。南曲素有“三分曲、七分词”之说,用词典雅精致,擅长用比喻与对比的修辞手法,“梧桐叶落金风送,丹桂飘香海棠红”(《悲秋》)、“闲来简板敲明月,醉后渔歌云春秋”(《渔家乐》)等句都不输文人诗词。南曲曲词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如:“金乌西坠,玉兔东升,狼氏独坐闷沉沉,骂一声胆大小皮金”(《皮金顶灯》〔南曲头〕),以四字句开头,两个四字句,贯于两个七字句,形成完整的南曲头,整散结合的曲词显得参差错落,活泼多姿。

      南曲节奏舒缓,字少腔多。南曲节奏旋律则讲究优优简简、余音袅袅。如《春去秋来》中【垛子】一段这样唱道:“头(啊)—戴—斗(啊)—笠(呀),身(哪)—披(呀)—蓑—(的)—衣(哟);手(啊)—执—钓—(啊)—竿(哪),腰(啊)—系(呀)—渔—(吔)—篮。”短小的一段歌词,艺人们唱起来三弯九转,一唱三叠。南曲调式以五声的宫、徵调为主,偶尔也用到商、羽调式,音乐中多级进少跳进,但跳进极具地方特色,体现了独特的地方曲艺韵味。

      南曲伴奏以三弦为主,简板为辅。传统南曲表演以坐唱为主,或一人自弹自唱,或二人一弹一唱,或多人一起配合弹唱。小三弦是其主要伴奏乐器,故“南曲”又称“丝弦”,唱南曲又叫“玩丝弦”。三弦低音浑厚坚实,高音清明亮脆,中音圆润丰满,具有丰富的表现力。由于三弦琴可奏出各种滑音,在转调和演奏有半音的乐曲时更为灵活,三弦的高低回旋,使南曲听起来清婉浓郁。三弦之外,配以简板,敲击出南曲独特的“三眼板”节奏,即在四拍子的节奏中,第一拍强拍,为板,第二拍弱拍,为头眼,第三拍次强拍,为中眼,第四拍弱拍,为末眼,如此循环,构成其板式的地方特色。

    (二)诞生于互鉴共融中的民间记忆

      在源流上,南曲并非土生土长,主要曲牌源于明清俗曲,部分曲调来自江南吴歌杂曲。究其渊源,学界有多种说法:一说由宫廷雅士中的流浪艺人或军旅职业艺班传入土家并落地生花,一说由与外界交流应酬频繁的容美土司家庭乐班带回大山生根发芽,总之南曲是一门外来的艺术。不过,南曲传入土家山寨后,在保持曲牌结构、乐理应用等原有艺术特征基础上,很好地融入了地方民歌、曲艺元素,融会到土家民俗、民间活动之中,成为世代相袭而逐渐“土化”的曲艺,可谓是土家族文化和汉族文化交流互鉴、彼此共融的艺术结晶。

      在内容上,南曲取材广泛,或源于历史事件、人物传说,或源于小说戏文、民间故事,或源于日常生活、民间习俗。在现存传统曲目中,既有《长坡救主》《孔明祭风》《才子游江》《金莲调叔》等名篇名著题材,也有《胖大娘过江》《螳螂讨亲》《熊熊跳海》等土家民族风情故事。

      在唱腔上,南曲保存有“南腔”和“北调”两大类。南腔大多为联曲体,一般由【南曲头】+【垛子】+【上下句】+【南曲尾】等曲调构成,称之为南曲“四柱”,现存传统曲牌有31个;北调则为单一曲体,音乐优美、抒情、缠绵、悱恻,现仅存有【寄生调】1个传统曲牌。南曲这种“南腔北调兼相容”特点,也正好说明了南曲在起源、发展中一直所保持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在演唱上,南曲艺人素有“白事不唱,夜不静不唱,窗外有风不唱”的“三不唱”传统,十分讲究演唱环境的寂静安宁,演唱心境的平静祥和。艺人们“从不拿南曲卖钱”,只为在冬夏之夕、劳作之余、添丁婚嫁、做寿建房之时自弹自唱、自娱自乐,应酬贺喜、教诲劝勉,赞美景物,抒发情怀,也体现了“高人雅士金玉词”的艺术特征和为大众所认同、共分享的价值属性。

    (三)传承在活态实践中的文化遗产

      五峰是典型的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世代繁衍生息的各族儿女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以来,五峰一直比较注重包括南曲在内的民族民间文化收集整理和保护传承工作。1956年全县召开了首届民间艺人代表大会,开始对艺人进行摸底登记和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整理登记了10余位有较高造诣的南曲艺人。20世纪80年代,全县开展了南曲的全面核查工作,召开全县南曲艺人座谈会,整理完成了20多个曲牌和30多个传统段子的收录工作。近年来,五峰更加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为包括南曲在内的4个国家级、11个省级、13个市级和95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了9个传习所和24个传承基地,《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立法工作也进入议事日程。

      在人才培养方面,五峰采取多形式、多渠道进行分层次、分类别培训。有县老年大学南曲传承基地和五峰镇南曲传承示范基地为主体的常态化培训,也有面向乡镇文化骨干、乡镇音乐教师、民族歌舞青年南曲人才开展的针对性培训。特别是2012年以来,五峰开始探索社区南曲传承培训模式,主要选择社区文艺积极分子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这种培训,不仅克服了普及性培训中面临的培训对象“无闲”“无技艺”的尴尬局面,而且大大提升了培训质量,使南曲传承人数量增加23.1%。目前,全县有省、市、县三级南曲传承人30多位,还有大量业余爱好者。如今,在五峰的休闲场所、社区活动室、中小学校园,经常能见到南曲传承人的身影。2020年,渔洋关镇小学少儿南曲传承人周恩布,还走进了中央电视台“中国少年说”栏目。

      在曲目保护与创作方面,五峰为传承保护南曲的“四柱”结构,以及歌调、音腔、韵味等特有文化基因,编辑印刷了《南曲传承指要》,加强了对传统南曲曲谱保护传承的规范与统一。同时,还注重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贴近人民、贴近生活,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并结集公开出版《新编南曲音乐集萃》一书。这些作品有《一把三弦》《血溅虎门》《昭君回乡》等反映传统文化的新曲,也有《西兰卡普》《土家吊脚楼》等描写土家人民质朴生活的新作,还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古道茶》《云上五峰》等大量反映新时代的新篇章,丰富了南曲的内容,也记录了时代的发展。

      在传承发展路径方面,一是将南曲传承与地方产业发展相结合,开展宜红茶“扫码享非遗”商品贴码活动,建立了汲明土家罐罐茶南曲体验基地和茶家乐南曲文化体验项目,充分发挥南曲的经济社会效益。二是结合全县“以生态旅游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要求,划拨设立南曲公益性岗位基金,为南曲非遗传承人在柴埠溪等星级景区设置公益性岗位,有效地实现了南曲传承人全面融入星级景区服务。三是组织参加展演。近年,五峰复排传统南曲《关公辞曹》、创排《渔王泪》和《老罗还乡》等新曲目,先后参加了全国曲艺周展演等各级各类文化演出活动。四是组织南曲参加各类重大旅游节庆活动。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春茶开园节、土家女儿会、“五才”回归、中国露营旅游大会、中国中峰产业高峰论坛、中外茶企洽谈会、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县创建现场会等现场,都能看到南曲的身影。如今,深藏在五峰的这朵“郁香山花”,正烂漫绽放、淳厚浓香。

      (作者:杨秀芝,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学分中心研究员、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