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今年的八一,是我在部队度过的第26个建军节。20多年来,我与教学团队始终把备战难题作为研究课题,利用课程间隙,几乎走遍了全军电子侦察哨位,仅青藏高原就去过20余次。通过实际参与各类任务,破解了部队的棘手难题,也反哺了课堂。
随着我国所处的地缘环境日趋复杂,主要对手的各类新体制电子信息装备“幽灵”般频繁活动于我周边海空域,电磁威胁日益突出。十几年前,某新型高空无人侦察机首次飞临我周边空域对我实施抵近侦察,资料显示该型飞机携带先进的成像雷达,具有全天候电子侦察能力,但我一线部队始终没有截获该侦察机的信号。身处一线的学生联系到我,我立即赶赴现场,与学生一起查阅该型无人机和机载任务设备资料,分析信号、排查频率。很快,我们发现了“异常”数据,立刻通过优化测量方法、逆向数值分析等还原其面目,不仅掌握了该型高空无人侦察机成像的能力底数,而且摸清了其在我周边的活动规律和深层意图。在破解难题的那一刻,大家如释重负。
去年,我到某航空兵部队,与我们的毕业生一起为预警机、无人机、战斗机等各类平台加载电子侦察数据。目标类型多、平台型号多、加载任务重,过程可谓困难重重。为摸清装备性能底数,我多次往返于学院和部队之间,翻阅了大量资料,挨个仔细请教部队官兵、院校同行和相关工程师。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终于成功扫清了准确性达不到预期、目标虚警等障碍,飞行员普遍感到,告警准确率和打击准确率都大幅度提升。
这些年,我和团队多次参与全军重大演习演训,60余次赴边防执行任务,足迹遍布侦察一线最高、最远、最艰苦的点位。我们在深山里睡过冰冷的坑道,在戈壁滩经受过风沙的扑打,在高原上抗争过缺氧带来的眩晕,在大海上领教过无情的风浪……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始终坚信“海有舟可渡,山有径可行”。
最难忘的是,能在部队看到我们大批的毕业生。每当疲惫时,我就会想念还在高山海岛一线值班执勤的学生,深刻感受到,人一辈子能找到一份自己喜欢又具有时代价值的事业,是一件幸福的事。现在正值军校毕业季,手机里不时弹出即将毕业的学生发来的信息。此去一别,天涯海角,而我将一直在路上,期待跨越山海后的再度相逢。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刘小兵、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魏寅、张明哲、马权、王宗怡、陈峥、毕琦、姚天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