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29日 星期五

    “青田稻鱼共生”吸引我回国创业

    愚公生态农场负责人 徐冠洪

    作者: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29日 07版)

      【聚焦•看“浙”里】

      世界农遗看中国,中国农遗看浙江。截至目前,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和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3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真没想到,我能作为华侨农民代表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上发言,向世界展示青田稻鱼共生的独特魅力。17年前,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让旅居国外多年的我倍感欣喜,心中那份难以割舍的家国情催促着我踏上了回国的旅程。

      回来后,我租赁了50亩闲置土地创办愚公生态农场。都说万事开头难,只有真正拿起锄头才知其中的辛苦。由于缺乏种养技术,收成总不见好,前3年的经营都很不理想。为了参透其中的“诀窍”,我向农业技术专家和周围老农学习稻鱼共生技术。慢慢地,我摸清了鱼与稻之间巧妙的平衡与田间管理的技术,稻米与鱼产量也随之上去了,口感越来越好。为了扩大品牌影响力,我的稻鱼基地从原先的50亩发展到了今天的240亩。此外,我还特别关注田鱼这一青田特色鱼种,它作为千年稻鱼共生的重要元素一直延续到今天,为此,我建立青田田鱼原种保护中心,进行培育繁殖,较好地保护了田鱼原种的纯正性。

      传统技术加上新的经营理念,产生了很大的化学变化,不光让我从事的稻鱼共生事业获得成功,还带动了周边农民加入进来。在青田县政府的牵线下,我参加了东西部合作帮扶,把青田田鱼“远嫁”到四川省古蔺县,为他们提供鱼苗、带去技术,带动大家共同致富。

      从学习实践到传承推广,不知不觉间,我也成为这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现在,我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陆健、苏雁、高建进、陈晨、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张斌、谢尚国、方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