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
今年,是我任洼里村党支部书记的第十年。十年前,洼里村在当地是出了名的穷村、乱村、难点村,有能力的纷纷离村,年轻力壮的我也选择离开,外出打拼。2011年村“两委”换届,组织找到我,我犹豫再三,虽然舍不得打拼的企业和已取得的成绩,但家乡再落后,也是家,也有感情、有乡愁。在乡亲们的期盼和信任中,我当选党支部书记,当时我暗下决心,要带领乡亲们一起富起来。
当时,洼里村的路,坑坑洼洼、崎岖不平,进不来出不去,成了致富的“断头路”。我决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村集体没钱我就带头捐款修。修好了出村路,就得找洼里村的出路。洼里村原来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种植村,家家户户种地,但收益不多。“小菜园子”模式不行,那就试试“大棚”模式。想法有了,资金又成了问题,老百姓拿不出钱,我自掏腰包,拿出款项建大棚、做项目。
记得当年初冬,天气预报有大风寒流,大棚里的草莓长势良好,若不盖膜封顶,草莓苗就会因受冻毁于一旦。正当乡亲们突击盖膜时,大风来袭,大家冒着被吹下来摔伤的危险,爬上顶棚,四肢摊开,手拉手趴在塑料膜上,守住了大棚,也守住了致富的心。从那以后,我就坚信,没有任何困难能打倒洼里人。
种大棚只是开端、是起步,要想走远,就得走有机农业、科研农业的道路,这才是长久之策。在上级政府的牵线搭桥和政策支持下,我们搭平台、引人才,一时间,洼里村成了各行业部门政策平台的集聚区,奶牛养殖智慧牧场应运而生、有机蔬菜智慧工厂拔地而起……如今,洼里村的特色产业产值已达上亿元,正势如破竹,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强。
这是我人生中最珍贵的十年。这十年,时间在走,洼里村在变。庆幸也自豪的是,我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为乡亲、为洼里村服务的初心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没有随着洼里村的崛起而漂浮。我相信,下一个十年,仍将是洼里村接续奋斗的十年,我们将砥砺前行,不让一个洼里人在共同富裕的路上掉队。
(本报记者赵秋丽、冯帆 本报通讯员冯子璐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