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22日 星期五

    “炎”值爆表,他们用汗水测量温度

    作者:本报记者 崔兴毅 本报通讯员 蒲希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22日 08版)

        近日,重庆市合川区气象局装备保障人员正维护太和镇自动站,更换风速传感器。杨江龙摄/光明图片

      35℃、37℃、40℃……有“火炉”之誉的重庆,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又高出近3℃,重度高温天气创造了1951年以来同期最多。这些温度数值是怎么测出来的?是高温下的气象人为我们负“热”测温!

      “小心点搬,别磕到仪器!”7月17日16时,重庆市合川区盐井镇实时气温达到了41.2℃。盐井自动气象站旁,当地气象局装备保障人员吴穷一边从车上搬下大大小小的工具设备一边细心叮嘱年轻的同事。

      这是他们今天维护的第三个站点了。早上8点不到,吴穷就接到区气象台通知,又有几个站点数据异常。根据预报,18日合川将出现暴雨天气,而气象观测是所有气象业务的基础,重要天气过程来临前,气象数据的采集和传输出不得半点纰漏,否则会影响气象预报预警的准确性。

      吴穷熟练地对蓄电池、采集器、传感器、通信模块等逐一进行诊断检查,排除故障,汗水一颗颗从头顶、额角往下滴落,不到十分钟就模糊了视线。

      “用力拉,坚持!”

      身后传来同事的互相鼓劲儿,几个人正合力将10米高的风杆立起来,因为被太阳暴晒太久,风杆表面烫得跟烧火棍一样,调整过程中,大家每隔一段时间就得摘下已经发烫的手套,用凉水给风杆表面降温,避免被烫伤。

      每天都在露天环境下工作,大家的衣服都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泛着一层薄薄的盐渍。“我们都习惯了,待数据恢复正常后,才有空喝口水,滋润一下快要冒烟的喉咙。”吴穷说。

      距离合川区400多公里的奉节县,同样酷热难耐。7月13日9时,气温已达35℃以上,这是奉节县持续高温的第10天,也是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的唐云辉总工程师带队在野外开展地质灾害区域风险预警课题研究的第10天。

      车子开到山脚下,先爬上山选点,再下山背着焊接机、探铲、采集器、传感器等十几种工具以及泥沙徒步上山,不到20分钟衣服就湿透了,一上午就粘在身上。到达选定地点,先要打下三个深度一米八的孔眼。对于这个深度有着严格的科学规定,唐云辉生怕工人做得不到位,寸步不离地守在旁边,时不时还亲自上阵。

      挖土、埋设备、调设备,一系列工序完成后才能开展监测。滚滚热气顺着裤腿往上钻,每一口呼吸都是热的,极易中暑。就在前一天,唐云辉在钻孔时突然感到头晕目眩,站在树荫下缓了一会儿才好。

      此时,唐云辉浑然不觉地盯着监测仪器。对他来说,热只是其次,最怕的是“扑空”。

      “这项研究需要选择有活动迹象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比如在万州,我们先是陆续排查了600多个点,选中了15个进行实地勘测,最终只有2个符合要求。”唐云辉说。

      滑坡点“落选”了是常事,从事科研工作除了考验体力和毅力,有时也需要一点运气。

      目前,唐云辉团队已经建立了4个自动站,还要继续选点建设33个人工站,预计收集两个汛期的数据,才能尝试建立模型。虽然过程艰苦,但是这项研究将为减少当地地质灾害风险提供重要科学依据,防灾减灾意义重大,大家顿觉不苦。

      高温背后的气象人,有人为了完善粮食生产气象灾害影响评估体系,每天待在38℃的人工气候室开展水稻高温热害试验;有人为了制作更精准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顶着40℃高温深入田间开展农情调查;有人24小时值守在气象台,分析天气走势,为每一次灾害天气过程预警……

      每一轮高温来临,如何为人们提供最及时、最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是每个气象人的责任。这个夏天,他们把责任放在心头,用汗水刻下坚守。

      (本报记者 崔兴毅 本报通讯员 蒲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