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
习近平总书记在《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一文中指出,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党领导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历经千锤百炼仍朝气蓬勃,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原因就在于党敢于直面自身存在的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
在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腐败是党内各种不良因素长期积累、持续发酵的体现,反腐败就是同各种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病原体作斗争。”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认清腐败的成因,提高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能力和水平,增强反腐败斗争的针对性有效性,全面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具有重要意义。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自身免疫力,使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自我们党成立以来,始终对各种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病原体保持了高度警惕,并与之进行坚决斗争。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严肃查处“叛党投敌、蜕化变质”分子以及贪污腐化人员,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提供了纪律保证。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始终保持对作风建设的高度重视,通过整党解决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成分不纯和作风不纯问题。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及时提醒全党“严重注意”腐败问题,坚持一手抓经济,一手抓反腐败斗争,以保障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防范腐败病原体感染的危险,丝毫没有削减,而且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情况更为复杂,任务更为艰巨。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看,腐败分子往往集政治蜕变、经济贪婪、生活腐化、作风败坏于一身。“致病病原体杂交变异”,将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作为“宿主”,这是党内存在的最大危险,也是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必须更加“着眼于解决党的自身建设的现实问题”,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同各种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病原体作斗争,是党中央在反腐败斗争实践中得出的又一重要规律性认识。对腐败追根溯源,精准施治,“开疮引流”,是标本兼治的有效方式。一个个案例深刻揭示:腐败分子并不是天生腐败,从“好同志”沦为“阶下囚”,往往有一个从感染病毒到得病的过程。自身免疫力强,百病不侵,是“好同志”;一旦被感染,轻病,正确施治、救助及时,还是“好同志”;而深度感染,病得很重,又抗拒医治——错过挽救的机会,就可能成为“阶下囚”。由此,防止“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必须同各种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病原体作斗争。对此,近年来,不仅有理性的认识,而且有成功的实践。中央明确提出,要从源头上阻断不正之风和腐败滋生的通道;层层设防,把反腐败防线前移;实践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让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真正贯彻落实;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用纪律管住全体党员……这些是思想认识的飞跃,是管党治党的重大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标志着管党治党从突出治标走向标本兼治,为中国特色管党治党提供了现实路径。
提高党员干部的“免疫功能”,必须固本培元,把好人生的“总开关”,淬炼公而忘私、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涵养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鉴于病原体感染具有多种类、广泛性,必须构筑立体防线,织密制度笼子,形成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和反腐败法律体系,贯通执纪执法,强化综合效能,确保各项法规制度落地生根。病原体对党的肌体的损害还与环境的清洁与否关联,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清洁关系被破坏时,更可能引起群体感染,因此必须进一步优化党内政治生态。机体遭病原体侵袭后是否发病,也取决于病原体致病性的强弱和侵入数量的多寡,必须不断加大防疫力度,流调溯源,打“加强针”,并因时因地因防疫需要划定高中风险区域,深化重点领域反腐败工作,采取强效措施,把受感染的风险和可能降到最低。同时,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防止不良因素长期积累、持续发酵,从量变到质变。使腐败分子成为极少数,清正廉洁的党员干部成为绝大多数。
(作者:完颜平,系纪检监察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