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
书柜里,整齐地摆放着我异常珍视的22枚卫星纪念章,它们承载着我筑梦航天的奋斗时光。
10年前,我还在中科院长春光机所读博时,就经常听同一研究室里的同学探讨航天问题。虽然对他们心生敬佩,可攻读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我从未想过自己也会成为祖国航天事业中的一员。
2014年,我毕业后就留在光机所工作。这一年,吉林商业卫星发展起步——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公司“发射138颗卫星,实现全球任意一点10分钟重访,用遥感信息产品服务全球70亿人”的美好愿景深深吸引了我。我决定放弃事业单位编制,加入其中。
虽然身边有人劝我别砸了“铁饭碗”,但我没犹豫过,甚至在后来的日子里,不止一次为自己的决定而骄傲。
2015年,吉林一号“一箭四星”的成功发射拉开了我国商业航天的大幕。在这个项目中,我主要负责卫星的遥感图像高级处理工作。虽然有多年的图像处理经验,但是遥感图像与传统图像不同,每一幅图像都有极为严格的精度要求。
不到一年的时间,遥感数据处理及应用团队就组建成功,并圆满地完成了首个全部由吉林一号影像拼接的“吉林省一张图”产品研发,为多个行业提供了遥感影像服务。
2019年,吉林一号卫星从“单颗研制”转向“批量化生产”,服务范围也趋向广泛实用,我们团队的工作重心随之转移到卫星遥感数据的挖掘和应用上。我们首先研发出吉林一号“天空地一体化智慧农业平台”,实现了对农业全资源要素、全生产过程、全时空方位的感知和诊断,为农业精准化种植和智能化管理作出了贡献。
现在,吉林一号卫星应用系统及卫星遥感应用产品已为农林、水利、环保等14个领域提供了150余项高质量的遥感信息服务。长光卫星已成为中国“独角兽企业”,吉林一号卫星星座更是有了54颗成员。
而我,也从一名空有理论的博士生成长为实战能力强的“卫星达人”,带领团队荣获了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拿到了几十万的年薪,开上了公司为奖励优秀员工发放的奥迪轿车,当年放弃“铁饭碗”,如今端上了“金饭碗”!
(本报记者任爽 本报通讯员訾波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