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06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13日 星期三

    坚定文化自信 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作者:陈志刚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13日 06版)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文明认同、文化自信对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之所趋,无远弗届”。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志气的民族。中国人几千年前就提出了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的美好梦想,倡导天下为公的情怀,并有为之奋斗的远大志向。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到“等贵贱、均贫富”的追求,再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统一,为了美好生活,不懈追求、不断奋斗、不断革新。在伟大梦想精神的激励下,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的文明。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得我们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不仅实现了“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千年夙愿,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而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养分,以博大的胸怀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中国人民是崇尚正义、不畏强暴的人民,中华民族是具有强烈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民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铸就了中国人民的铮铮骨气,形成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伟大民族品格。鲁迅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从苏武牧羊十九载的民族气节,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再到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情怀;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无畏精神,再到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视死如归,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代代相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奋斗的伟大实践中锻造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骨气和勇气。面对反革命的屠刀,革命烈士发出了“头可断、血可流,革命意志不能丢”的豪迈誓言;为了甩掉我国“贫油落后”的帽子,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面对“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的怀疑,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坚信“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今天面对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又有众多科技工作者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基础上,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底气是自信的表现。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自信铸就了强大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底气。“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为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到骄傲和自豪,为做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中华文明不仅倡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人文精神,而且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心中装着百姓,手中握有真理,脚踏人间正道,中国共产党人志气更坚、骨气更硬、底气更足。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础上实现了中华文明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植根于中国独特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表现出了显著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今天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与五千年中华文明分不开的”。中华文明不仅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源头活水,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当前,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只要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增强14亿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就一定能够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人间奇迹,再创中华文明的新辉煌。

      (作者:陈志刚,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