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11日 星期一

    独库路上的英雄丰碑

    作者:本报记者 尚杰 李慧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11日 04版)

      盛夏时节,从祖国各地源源不断涌来的车流,唤醒了休眠半年的新疆独库公路。人在车上,攀雪山、穿红峡、越龙池、过森林、入草甸,四季交替,美不胜收。

      车辆开过伊犁州尼勒克县乔尔玛检查站,苍松翠柏环抱下,乔尔玛烈士纪念碑巍峨耸立。通行车辆自发鸣起长笛,向长眠于此的168位英魂致敬。

      63岁的老兵陈俊贵,身穿绿色老军装,腰板挺得笔直,声如洪钟,满怀激情地讲述40多年前那段战天斗地的岁月。

      1974年,3万余名解放军官兵开进天山,他们在冰雪“达坂”上凿通了隧道,在悬崖上修建了公路。10余年间,先后有168名指战员为修筑独库公路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最终打通了这条500多公里的“人间天路”。

      “纪念碑上郑林书、罗强两位烈士,分别是我的班长、副班长,我眼睁睁看着他们在风雪中倒下。”陈俊贵眼中含着泪花,“那是1980年4月6日,我们部队遭遇暴雪袭击,班长带着四人小分队出山联系救援,雪下得太大,我们爬了两天两夜都没到地方,带的20个馒头就剩最后一个,班长决定留给我,说我年纪最小,他们两人则永远地倒在了风雪中。”

      老兵讲得动情,游客听得认真。一拨拨游客接踵而至,向筑路英雄们敬献鲜花,举手致敬,久久不愿离去。

      提前一个月沟通,反复对接商量细节,库尔勒华山中学700多名师生专程赶来,在陈俊贵的讲述中,在一张张历史照片的展览中,在一座座烈士的墓碑前,他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红色党史课。一名初一年级的女生说:“就在这一刻,我感受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前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真实含义。”

      一条路改变了一群人的命运,也改变了一个地方。伊犁日报70后记者蔡立鹏,从2004年开始持续关注陈俊贵,每年都会专门探望交流。“他的故事每听一遍,都有新的收获。这几年,他念叨最多的是,战友们的心血没白费,路过的人还记得他们。”蔡立鹏说。

      听活着的英雄讲述“英雄的故事”,也成了独库公路最具特色、不可错过的文化景观。“这两年,90%以上的自驾游客都会来到乔尔玛烈士陵园,缅怀筑路牺牲的烈士,特别是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也越来越多地参与进来。”陈俊贵的儿子、乔尔玛烈士陵园副主任陈小弘说。

      打动游客的,不仅是那“一个救命馒头”,还有故事的续集——“父子接续为烈士守墓40载”。

      1986年,复员回到东北、当上电影放映员的陈俊贵,在放映一部叫《天山行》的电影时,一下子就看出来,这部电影是以当年他所在部队修筑独库公路为原型拍摄的。3个月后,他拖着伤残的腿,带着妻子和3个月大的儿子,重返天山,义务守墓,为牺牲的战友寻找亲人,从此再也没有离开。

      近40载的坚守,让陈俊贵获得了“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最美退役军人”等荣誉称号。电影工作者以他的事迹为原型,拍摄了电影《守望天山》。

      2018年,从部队转业的陈小弘从父亲手中接棒,继续守护烈士英灵,讲述烈士故事。

      “你看,现在的独库公路,成了一条旅游黄金路,一条富民增收路,这是对牺牲烈士最好的告慰。”顺着陈俊贵手指处,一辆辆接续驶来的汽车排起长队,道路两侧风景如画。

      (本报记者 尚杰 李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