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05日 星期二

    湖南“花农”荒山里搞花田

    作者:本报记者 赵嘉伟 禹爱华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05日 02版)

      【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

      “没想到牡丹还有这么多颜色,今天头回见!”在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路口镇杨西冲村,花田厝鲜花艺术小镇出现在道路尽头。走进小镇,道路两侧百花争妍,“这是玫瑰,那是芍药……”花丛里,一位妈妈正带着小朋友识花。

      “花园是花农的一生之好。”石板路尽头,自称“花农”的基地负责人王练文头戴草帽、身着T恤,用手轻轻拢着花,观察着植株的生长情况。看到记者前来,他兴奋地介绍:“前头是芍药园,右面是杜鹃园,那边的池塘里满是荷花。在这里,一年四季都有鲜花轮番登场、争奇斗艳:清明时节,杜鹃开花红似火;小满时分,月季盛开光彩夺目;盛夏之时,池里荷花盈盈欲滴;寒冬腊月,满园梅花暗香浮动。”

      不过在这百花园中,最让王练文骄傲的是牡丹园。“这些牡丹都是从北方移植过来的,基地已经筛选出42个可以在南方正常生长的品种。”

      为了让牡丹在这里扎根,王练文尝试引进了洛阳红、黑牡丹、紫玉龙袍等数十个牡丹品种,战胜了白蚁、卷心虫等虫害,克服了南方湿热的气候条件,让花田厝成为南方首个户外牡丹种植地,也成为整个华中地区最大的牡丹资源地。

      “刚来这里的时候,满眼是荒山。”2015年,王练文来到路口镇,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开始了自己的“花园计划”。在南方,牡丹种植以大棚种植为主,很少有大规模的户外种植。“最初试种牡丹时,成活率不足三成,我是老花农,偏不信这个邪。”凭借着不服输的劲,王练文跑到各地调研,一年后又引进来一批牡丹。“要想牡丹种得好,得过排水、土壤、病虫害‘三道关’。”那段时间,王练文几乎“长”在花田里,调节每一个细微的生长要素,最终让各式牡丹“落户”湖南。

      短短几年,花田厝牡丹田面积扩展到4000多平方米,园区培养植物总数也超过了1470种,成为湖南省单位面积包含植物种类最多、植物跨度最大、植物多样性最密集的园区。在镇政府的指导下,花田厝获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山沟沟里的花田打响了名气,走出了深山。

      荒山里搞花田,一开始很多人不理解,但是王练文却说“人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利,花卉不应仅仅是生活的装点,更应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把紫金牛和石血、花叶洛石相结合,培育出一种“灌木地毯”,这种特别的园艺品种美观宜植,正在成为周边地区墙体绿化、家庭居室园艺中的优势作物。在花田厝苗木生产区,培育着各种特色花卉、装配式绿墙以及水培植物,在他眼中,这不仅仅是新苗木的生产地,更是“美好生活的孕育地”。

      2019年,王练文开始尝试开展科普研学活动,镇上马上帮他张罗了“牡丹艺术节”“玫瑰花文化节”等特色主题节会活动,一拨一拨的中小学生来到深山里的花田。鸢尾花有多少种颜色?水培植物为什么能“长”在水里?孩子们接连提问让王练文欢欣雀跃。他立即投入到研学课程开发工作中,植物贴画、鲜花砸染、叶脉书签等适合不同学段的研学课程,被不断开发出来。

      “只要看看这片小微湿地,就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净化能力。”顺着王练文解说的方向,学生们看见流淌的污水经过林带、农作物、湿地植物和水生动物四个净化区后,逐渐变得清澈明亮起来,不由得瞪大了眼睛。

      “原先这块地产量低,化身生态湿地后,有了美丽的生态景观,也修复了生态环境。”因为王练文的介绍,同学们才知道,原来这片“化腐朽为神奇”的“小微湿地”,曾是一块种植水稻的低洼地。

      如今,以花田厝为核心,路口镇在周边打造出“美丽同心乡村”,借助产业联盟优势解决了当地花农难题,还从花田厝基地员工中推荐产生了2位县政协委员,让他们为全县文旅企业建言发声。每天躬着腰,锄地、播种、防虫,57岁的王练文还跟小伙子一样,他说:“有了政府的引导支持,我可以安心一辈子只去做养花这一件事,我为我是花农而自豪。”

      (本报记者 赵嘉伟 禹爱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