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05日 星期二

    因形而活,学生在行走中读中国

    作者:陈明青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05日 13版)

      【一线讲述】

      多年站在思政课讲台,我时常反思:我们的课程究竟适不适应变化的时代,适不适应现在的孩子,是不是能满足他们好奇眼神背后的求知欲?主课堂上我们围绕教材,讲好中国故事。但成长于信息时代的“00后”,他们能从网络找到更多的事例、更多的数据。思政课教师存在的意义何在?我想,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将中国当下最真实的情况还原给他们,把思政课上在祖国大地上,在行走中“生成”课堂,让同学们感悟真理的力量。

      “新发展理念”是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的一讲。为了用好社会资源,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我决定带学生到理论的诞生地讲理论——赴“两山理念”的缘起地浙江安吉余村学习这节课。在展览馆里,我带领学生了解余村是如何从粗放发展中不断反思和转型,并终于走上一条兼顾“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道路的。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我给他们分配任务,分小组采访年长的村民。‍‍一个小组在访谈中了解到,村里关停一些小企业时,经济效益没有了,‍‍当时‍要是没有村干部支持,大家没有一条心,很难渡过难关。

      新发展理念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是以人为本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用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是什么?余村面貌改变的深层因素是什么?“党的领导”“干部群众上下一心”“人民的勤劳勇敢”……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些知识点不用强调,已经“内化”于学生心中了。

      行走中的同学们有了更多发现。一组学生注意到余村好多人家门口都有一块小牌“念党恩”,为什么要挂呢?敲开一户人家的门,听阿姨大妈讲如何办民宿、搞生态旅游,发展竹产业富起来。一组学生到附近黄杜村探究这里如何发展茶产业,依靠优势茶种、科技致富,脱贫后还将技术推广到贵州“先富带后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些关键词就“呼之欲出”了。

      如何不把行走变成“走马观花”?课程结构化设计很重要。在课程准备过程中,我三赴安吉,发掘可感素材中的育人要素,力图围绕‍‍一条主线将课程层层展开,引导学生发现、探究、得出结论。学生们还用图画、图表形式梳理余村的“转型密码”,让“触动”“感动”化为理性思考。课程结束后,学生们已经能够深入理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对青年人而言,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作者:陈明青,系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学生处主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