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13日 星期一

    “梯田生金”富山民

    讲述人:河北省邯郸市涉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 贺献林

    作者: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13日 07版)

        河北省邯郸市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  光明图片

      【保护历史遗存,坚定文化自信①·一线讲述】

      5月20日,位于太行山东麓的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有了亮丽新名片——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名梯田保护者、申遗人,从而立之年到年近花甲,我将20多年的岁月许给了这片梯田。申遗成功那一刻,我热泪盈眶,感到所有的苦和累都值了。

      涉县旱作梯田始于元初,兴于明清。元代以来,先人为躲避战乱,来到当时交通闭塞的太行深山区,开山凿石,建起了广袤梯田,留下了被称作“中国第二个长城”的人间奇迹。

      1996年8月,一场暴雨过后,时任涉县农业局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的我来到受灾严重的刘家村。从山顶到山谷,近千米梯田被冲毁,形成一道洪沟。为排除险情,我和村干部一起上山寻找“洪雨管涌点”。满目狼藉、山高岩滑,向前几乎没有路,我们手脚并用才爬上去,人人都成了“泥猴儿”。经过3个多小时跋涉,终于找到了管涌点,并冒着生命危险堵疏排除了险情。

      群众赖以生存的梯田,咋能说毁就毁了?我筹措资金,组织群众修砌加固被水冲毁的石堰,冒着严寒整整修了一个冬天。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了解了先辈的“悬空拱券镶嵌”式石堰修复技术、花椒树生物埂等智慧,深深认识到梯田系统的珍贵。

      怎么真正保护梯田?我意识到,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农民始终不弃耕。为此,我们引进优良谷种、推广地膜小麦、地膜蔬菜等技术,提高群众耕种梯田的积极性,让他们有钱赚,也有动力保护好世代传承的梯田。

      2014年,在多方努力下,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有了第一张“金字招牌”——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紧接着,我们又走上了世界申遗路。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我们联合河北农大等高校一次次申报,终于在2022年申报成功。

      2017年,我倡议成立了涉县旱作梯田保护与利用协会,如今已发展到120余人。2019年,我又牵头成立了王金庄农民种子银行,保存了上百个老种子资源,向村民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并联合当地电商提供销售渠道。眼下,我们还要做好多事:帮乡亲们开阔眼界,树立大发展格局;发展特色农产品;发展农业特色旅游……这些路子走通了,梯田一定会更美,乡村一定更有活力!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陈晨、高建进、王潇、耿建扩、陈元秋、陆健、宋喜群、王冰雅、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徐梦玲、周金立、张斌、谢尚国、魏子航)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