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13日 星期一

    游牧文化润草原

    讲述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文化产业研究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 高泽远

    作者: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13日 07版)

      【保护历史遗存,坚定文化自信①·一线讲述】

      每年6月,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北部草原,当地牧民都会开始一年一度的大迁徙。牧民们几家结伴同行,牛羊成群,浩浩荡荡。在夏营地放牧点,为了防止踩踏草地,牧民们每年都在不同的地方搭建蒙古包。夏至过后,牧民们开始剪羊毛、硝制牛皮制作各种生产用品。盛夏的草原上,祭敖包、那达慕活动频繁举办,游客慕名而来。中秋前后,牧民赶着畜群回到大兴安岭南坡的定居点安度冬春。寒暑往来,世代不息。

      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体,农林相互依存、优势互补的复合生产体系,承载了牧民千百年来积淀的生存哲学、生态文化选择。在这方天地中,人畜草平衡的自然法则孕育出古老而独特的草原游牧文化,牧民独有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特质等,时刻体现着崇尚天意、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活理念。

      而今,即使牧民穿上了运动鞋,开上了吉普车,用上了手机,一年一度的游牧转场仍是牧民与这片草原发自内心的约定。

      年过八旬的老牧民哈木尔嘱咐90后的孙子莫日根图:迁徙转场时不能着急、注意让牲畜少出汗、多在水草丰美处休息……游牧知识通过老人朴实的话语得到了传承。

      在转场时,莫日根图路过了管护站,根据要求出示了放牧证和车辆通行证。为保持人畜草平衡,阿鲁科尔沁旗要求牧民上报自家草场面积,计算确定参与迁徙的牛羊数,再根据草场长势决定游牧的线路和时间。为了加强对游牧区的保护,夏营地放牧点建筑必须为临时可移动式蒙古包,不能对草地产生永久性破坏;对夏营地实行阶段性封闭管理,在封闭期内,除执行公务外,禁止一切社会车辆进入。同时,良种引进、提纯复壮等现代畜牧业生产技术的运用,逐渐破除了传统游牧业对于自然的过度依赖。

      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当地发展生态旅游打出了金字招牌。现在,休闲旅游度假基地、牧歌乡村旅游示范带等一批项目正在草原上“蓬勃生长”,让游客充分感受草原游牧文化的独特魅力。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陈晨、高建进、王潇、耿建扩、陈元秋、陆健、宋喜群、王冰雅、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徐梦玲、周金立、张斌、谢尚国、魏子航)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