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12日 星期四

    患者“摆渡车” “转运”超千人

    ——河南省援沪医疗转运队速写

    作者:本报前方报道组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12日 08版)

      “好,地址发我,马上出发!”河南省泌阳县人民医院援沪医疗转运队的负压救护车司机秦兰喜,放下手机,一脚油门就上路了。

      “转运胸痛患者,时间就是生命!”一旁的副驾上,另一名司机李俊峰用手机配合着导航线路;救护车内,仲大阔医生在迅速检查设备,准备药品……“大家配合默契,就能够为患者争取到宝贵的抢救时间。”秦兰喜告诉记者。

      几十公里外,同样来自河南焦作的援沪医疗转运队队员李乐,目光穿透泛起白雾的面屏和救护车的车窗,掠过远处安静的上海外滩……到了目的地,她才知道转院的患者是一名70岁的老阿姨,因发热、咳嗽,需要转至第九人民医院治疗。

      路上,患者频繁地咳嗽,虚弱地趴在座椅旁。“说心里话,这么近的距离,心里难免担心会被传染,但我们的职责就是照护患者。我主动靠近去安抚老阿姨,得知她晕车,我又搀扶她更换座位,不停地说话安慰着。”李乐说。

      途中,患者问:“姑娘,你们是哪个医院的,出诊要钱不啦?”李乐笑着回答:“我们是河南援沪医疗转运队的,不收费!”老阿姨听后直说:“谢谢你们,这么远来帮助我们!”

      “脱下‘大白’,我们也是普通人。但是穿上它,我们就成了身着‘战袍’的‘战士’,就有了责任和力量。”李乐坦言。

      “豫”你一起守“沪”,这是一场白衣为甲的奔赴。出发前,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医院32岁的护士赵俊美,不忍叫醒熟睡的儿子,悄悄地与队友们奔赴上海。4月25日十一点半,从河南各地集结的51辆救护车和190名急救医护人员,在郑州集合出发,星夜兼程,用时23个小时,行程1200公里,紧急抵沪。

      4月26日清晨5点多,赵俊美到达上海市崇明区。来不及休息,大家就忙着分配工作、进行培训。第二天,她已经穿上防护服,搬起30多斤的标本转运箱,一口气爬三层楼执行转运任务了……

      “截至5月10日,我们累计派车764台次,转运1347人次,大部分是转运隔离点或居家患者至定点医院。”河南援沪医疗转运队联络员王增甲介绍。

      这些援沪救护车穿梭于上海的大街小巷,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当地的转运压力。在工作中,这些援沪队员要面对各种困难。“上海的天气忽冷忽热,雨水偏多,我们穿着防护服,有时热得汗流浃背,有时冻得瑟瑟发抖,还有队员因为水土不服出现腹泻等不适症状,但为了不影响工作,大家都在默默地克服。”河南洛阳河科大一附院的柴旭田感慨。

      援沪的日子里,柴旭田多了一个职业习惯——每次接到病人,他都会在救护车上用心与患者进行沟通,尽量减少患者的紧张情绪。不久前的一个凌晨,柴旭田负责转运一位外地来沪务工的确诊病例。“聊到家人时,这位大叔忍不住背过身去,生怕家人为他担心,我见了很感动,就尽量去安慰、开导他。”

      类似情况,来自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护士杨园园也遇到过。当时,她们负责转运一名来自方舱的老年患者去定点医院做检查。“老人有些紧张,我就不停地安抚,并陪着等待检查结果,最后把老人平安送回方舱。”一路上,老人不停地道谢,下车后还给救护车里的转运队队员们深深地鞠了一躬。“那一刻,我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是那么有意义。”杨园园告诉记者。

      “豫”你一起守“沪”,其实是一场独特的双向奔赴——医护人员感动着患者,患者又感动着医护人员。在小小的救护车里,每天都上演着暖心故事:

      一位住在方舱的女孩要转院做手术,周围的病友鼓励她“别害怕”;

      救护车上,一位房东确诊后,在去医院的途中还不忘给租客们联系生活物资;

      还有,透过雨夜的救护车车窗,可以看见方舱外的“大白”们仍然在坚守、忙碌着……

      “我们单次转运的最长距离为213公里,最短距离为38公里,平均每台次转运距离为110公里。”河南援沪医疗转运队队长马高峰统计后得出这些数据。

      据记者了解,190名河南援沪医疗转运队队员,分散工作在上海的5个区;他们负责转运的患者,年龄最大的107岁,最小的6个月,平均年龄75岁。

      “河南医疗转运队曾经出征武汉、石家庄等地,是敢打、能打硬仗的急救转运队伍。大家勇往直前,迎着朝阳去,披着月色归,一定全力以赴打赢大上海保卫战!”马高峰表示。

      (本报上海5月11日电 本报前方报道组 记者章正、张蕾、靳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