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26日 星期六

    淮河柳

    作者:李成猛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26日 09版)

      淮河分开豫皖,我家在河南。

      水里鱼儿多,柳树满河坡。几乎形成林带的柳树不仅巩固着河堤,还荫庇着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沿淮人,因此,家乡人都亲切地称它为“淮河柳”。

      我家住在离淮河一箭之远的高阜之地,祖上以捕鱼种地为生,对淮河自然有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感情。祖父告诉我,1968年那场大洪水直逼我家房屋,要不是有淮河柳竭力阻挡,全家人的性命及所有财产的后果将不堪设想。知恩图报,自那时起,祖父就自觉担负起这一带的护柳工作,成为一名不在编的义务护林员。看到有谁摘折柳枝,他就上前劝阻;听说有人破坏盗伐淮河柳,他会跑去制止,有一次还被人打破了头,却从未因此退缩过半步。

      淮水淙淙,柳叶青青,河岸上的柳林无疑是孩子们玩耍的好去处。

      待繁花似锦,淮河柳早已垂下万千丝绦,我们在树下编花环,揣着木枪玩打仗,好不快活。天气炎热,尽管大人一再叮嘱不准下河游泳,但是不知深浅的我们总是听不进去,忍不住到河里嬉水打闹,即使事后受罚也不长记性。

      耍到西风起,我们就在大人的吩咐下,捡拾散落的枯柳枝,一捆捆背回家,码好堆垛作为越冬的烧柴。

      天冷降雪了,小伙伴们又相约着在柳林内踏雪布网,逮野兔、山鸡、斑鸠、麻雀……现在想想,儿时懵懂的日子里,何时少了淮河柳那摇曳的身影呢?

      淮河柳根系发达,须长达数米,既抗旱又耐涝。以前每至夏季淮河发大水,沿岸的水稻、花生、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就会被水淹掉,乡亲们只能望洋兴叹,眼巴巴地等洪水退去后补种点什么——至于收成如何,就看老天是否垂怜了。行洪之际,别说庄稼,就连榆树、刺槐等长时间泡在水里的树木都会被沤死——可淮河柳,总是那样倔强地站立在水中,像是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后来,记不清何时,在淮河流域,一艘艘采砂船相继开进水面,日夜不停地挖沙“吸金”,导致污泥浊水顺流而下,沿岸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河岸崩塌,大块庄稼掉入水中,就连号称“百年不倒”的淮河柳也未能幸免,成片成片地消失了……

      污染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淮河流域环境的恶化很快引起国家治淮委员会和当地政府的高度关注,迅速成立调查组和联合执法组,拿出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和勇气,关停污染企业、驱逐涉事非法船只、处罚违法人员,并修复堤岸、植柳绿化,一条条崭新的林带开始在淮水边不断涌现。通过综合整治,淮河再现昔日清波荡漾,沿岸景观也恢复了久违的勃勃生机。

      说到营造淮河柳林带,其实操作起来并不难。淮河柳插栽方便,极易成活。冬春时节,随便将一根柳枝剁成几截,插在湿润的泥土里,待气温回升时,一截截柳条下部很快就能长出白白的根须,上部则冒出嫩嫩的芽尖。即使一不注意把柳条插倒了,也不会影响它生长——一般情况下,三五年便能生成碗口粗细,八九载树干就长成一抱之围。

      再后来,依托淮河柳,淮河两岸陆续发展起生态旅游业,一系列诸如物产交易、古镇观光、泛舟垂钓等特色经营活动初具雏形。如今,家乡的淮河柳已成为地域品牌,有了它,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舒适美好,生活质量也越来越高了。

      淮边柳林绿,山河颜色新。淮河柳扎根泥土,情系大地,枝叶伸展,造福于民,既生动了淮河两岸,又映照着美好未来。

      (作者:李成猛,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