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讲述】
2015年,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的我成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成长在思政课的春天里。
为了让学生喜欢思政课,我在讲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论述这一教学重点时,基于“从中国认识世界”与“从世界认识中国”的双向视域,从历史、实践、时政、通识四个维度构筑立体式的内容体系。
为帮学生放眼全球认识中国梦,我以“中国式现代化”切入,从西方现代化理论出发,和同学们一起梳理拉美国家的现代化过程。通过反思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拉美病”导致的巨大贫富差距、社会动荡,让同学们认识到依附发展的弊端,引导他们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如何引导同学们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从他们朋友圈中经常“晒”的跑步轨迹图出发,引出“马拉松赛事现象”;又找来上世纪80年代初粮票、筒子楼、自行车大潮等的黑白图片,作今昔对比。通过这些案例,同学们深感经济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福祉。
有学生在朋友圈里写道:“没想到思政课居然成了每周的期待。课堂上收获了知识,了解了中国的发展,更获得了未来学习生活的持续动力。”我想,这就是对我们最好的肯定。
(本报记者 邓晖、周世祥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