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07日 星期一

    论点摘编

    作者: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07日 15版)

    马克思的社会转型思想

      仰海峰在《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2期撰文指出,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方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代,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对这一转型进行了不同的分析,浪漫主义、自然主义、批判的改良主义构成了当时的主要思潮。马克思在其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资本主义社会变迁有着不同的理解。在撰写博士论文及主编《莱茵报》时期,他以理性的自我意识为基础批判德国封建的专制制度。1844年之后,马克思通过整合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思潮,描述了从中世纪到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过程,形成了以异化逻辑、生产逻辑、资本逻辑为基础的三个不同阶段的批判性话语。相比于浪漫主义、自然主义、批判的改良主义,马克思提出了面向未来的重建这一思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思考,为我们理解当下的社会发展和变迁提供了理论指导。

    老子之道

      杨国荣在《江汉论坛》2022年第2期撰文指出,老子哲学中的道既是存在之本,也以存在的方式为内涵。对老子而言,道是超越感性的存在,无法用感知的方式去把握;它混而为一,以自身作为原因,又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同时构成了万事万物终极的根源。道同时又表现为智慧所追求的对象。老子区分了“为学”与“为道”。“为学”涉及经验知识的积累过程,“为道”则近于智慧地把握世界的方式。道既是世界的本源和智慧追求的对象,又具有价值的意义。从价值的层面看,道以“法自然”为原则。在实践的层面上,“道法自然”以“为无为”为内涵,后者意味着行为过程中合目的与合法则的统一。从形而上的层面看,老子既关注人之外的对象,也注意人自身的存在,“域中有四大”之说即体现了这一特点。基于“尊道贵德”的观念,老子对普遍性原理与个体性原理作了双重确认。以道为原则,老子又注重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把握,并一再地对偏离“道”的行为提出批评和责难。同时,老子提出“不争”的原则,以此作为达到秩序的前提。以上看法从不同方面展现了老子以道为核心的思想。

    人工智能体的道德主体地位

      张今杰在《求索》2022年第1期撰文指出,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一方面,人们十分欣喜于这些技术成果带来的高效生产和便利生活,认为它们终将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有些学者则对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表示担忧,担心它们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不可预测的负面影响,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和伦理道德问题。近年来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热点的人工智能技术更是引发了大量的讨论和争议,人工智能产业领域新闻不断,一系列与法律和伦理相关的争论此起彼伏。很多科学家对于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走向忧心忡忡。霍金认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很可能会导致人类文明的终结。在这些争议的话题中,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人工智能机器能否自主选择道德行为并为其自身的行为承担责任?他们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完善,人工智能体越来越具有类人化的特征,对原来专属于人类的道德主体地位带来了严重冲击。事实上,伦理学家们也一直致力于扩大道德主体的范围,对于是否应该赋予人工智能体以道德主体地位形成了正反两方面的意见。从人类道德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人工智能体本身是否具有意识、情感等实际情况来看,它目前不可能拥有道德主体地位,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其对伦理学发展带来的启示,以及人工智能技术潜在的风险。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