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的高西沟村,铿锵的锣鼓声从天而降,一群豪爽的汉子和俊俏的姑娘们踏着鼓点,尽情地摇着、扭着、跳着,欢乐的秧歌声穿过绵延起伏的沟壑,久久飘荡在这黄土高坡。
高西沟村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今年春节村里的年味特别浓。家家户户挂着红灯笼,贴着红对子,乡亲们扭起秧歌来也比以前更加带劲和欢快。
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高西沟村考察调研,对这里的经济和生态发展给予了肯定和鼓励。“那天,总书记站在山顶上远眺梯田、水库、生态林,指出这里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肯定了我们走的路子是对的。”回忆起当时的情形,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依然激动不已。秧歌是陕北人过年表达喜悦情感的最好形式,生活富起来,生态美起来的高西沟村怎么能不扭起喜庆的秧歌呢?咚咚锵,咚咚锵,秧歌队喧天的锣鼓声把浓浓的年味和喜庆挥洒到村里的角角落落。花伞翻飞,绸扇飘舞,高西沟村的乡亲们要扭出这黄土高坡上的一派盛世欢腾。
陕北秧歌起源于古代黄土高原祭祀活动时的庆典仪式。后来人们在劳动之余模仿着那些动作,载歌载舞抒发畅快的心情,逐渐形成了“闹秧歌”这一民俗活动。每逢春节,各村镇都要组织秧歌队,挨家挨户表演,以此祝贺新春,送福到家。当地群众称这为“排门子”或“沿门子”。它主要有三个步骤,第一是进院跑场;第二是根据主人家院子造型,摆出一个很具喜庆的图案;第三个就是秧歌队伞头给院落主人送上祝福的唱曲。
秧歌是陕北年俗文化的主角。往年正月的榆林古城里,到处是锣鼓喧天,古街上到处是欢天喜地的秧歌队伍。今年,榆林还把秧歌队搬到了古城的城墙上,在长如巨龙般的古城墙上,秧歌队员们扭得更豪迈和畅怀起来了。
榆林在明清时期就是“九边重镇”和“茶马互市”的重要商埠。榆林古城是陕西保存最好的明代古城之一,至今已有600余年。陕北秧歌的发展历史离不开榆林这座古城。当时榆林的男丁既要守边又要从业,劳作之余或演武之后经常将京城传来的歌舞结合操练动作演唱嬉戏。江南来的官员和商人又不断地将丝竹管弦带到榆林,渐渐地京城百乐、演武动作和江南歌舞融入了当地原有民歌和秧歌之中。这样就形成了如今榆林秧歌阳刚之气与柔和之美兼具的特点。
榆林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交接地带,这里既有黄土地粗犷的景致,又有豪迈的大漠风光。独特的地理环境也造就了榆林秧歌的豪放不羁。像信天游一样,榆林人把陕北秧歌当作感情的宣泄和精神的狂飙。只要有唢呐和锣鼓吹吹打打,他们就会把满腔的热情像火星一样爆发出来,燃出一团熊熊烈火。锣鼓唢呐一响,伞头带领在前开路,大家踏着铿锵的锣鼓,和着嘹亮的唢呐,脚下 “十字步”夸张的摇、摆、走、跳、扭。彩绸飞舞,彩扇翻腾,所有人欢快地起舞,前进、后退、左腾、右跃,队形飞快地变化着。一会儿排成“龙摆尾”,一会儿犹如“梅花盛开”,一会儿好像一朵朵枣花。伞头还会根据场景不失时机地即兴领唱起秧歌调,将秧歌推向高潮,尽情释放着陕北人的大气与豪放。
“黄土地上刮春风,陕北的秧歌就闹了个红,大街小巷人潮涌,就像那巨龙在雨里翻腾,哎嗨咿呀嗨!”就像这首陕北《闹秧歌》唱得一样,不论什么时候,陕北人都不会忘记扭秧歌,大家要用最风光最排场的秧歌,过一个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新春佳节。
(作者:高建华 尚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