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出品的首部故事片电影《跨过鸭绿江》正在热映,在该电影的制片人名单中,有南京财经大学90级校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制片人李萧。
“我非常敬佩那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爱国精神,电影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明白,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南京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组织学生观看电影《跨过鸭绿江》,全景式了解抗美援朝历史,近距离感受浴血奋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热爱和平、不畏强权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新时代大学生“铭记伟大胜利,推进伟大事业”。
近年来,南京财经大学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协同育人,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打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之间的壁垒,上好新时代“大思政课”。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曾是山东东海医院、南海医院、平南医院的看护护士,协助治疗受伤的战士们。自从加入革命队伍,就一直跟着部队走,部队打到哪里,就跟着到哪里。”有着72年党龄的老党员、南财离休教师吴秋月战争时期从医、和平年代从教的故事在师生中广为流传。“哪里需要她,她就去哪里”,吴秋月的事迹成为鲜活生动的“思政教材”,激发青年学子坚定自己的信仰,做有灵魂信念的人。
学校组建由领导干部、思政课教师、政治辅导员、“五老”讲师团、大学生党员等200余人组成的“百人百场”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深入课堂、寝室、实验室,走向城乡基层、车间地头,广泛开展专题宣讲300余场,在革命纪念馆、红色遗址等举办各种形式的互动交流活动70余场,直接受众达3万余人。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近年来,学校强化思政队伍建设,校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带头上思政课,党员领导干部担任学生党支部政治辅导员,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专职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建立职级、职称“双线”晋升办法,打造高素质思政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思政之“盐”融入课程“大餐”
1分钟内抢完,20个专题、66个课时、近千名学生,每周三晚上,南京财经大学图书馆报告厅座无虚席,六点半的课,加座和过道在六点就挤满了学生。这是南京财经大学开设的“书记校长公开课”“院长名师公开课”,也是学校近两年的思政“网红课”。
“在一次次的接续奋斗中,一代代南财人用汗水和泪水,凝结成‘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抢抓机遇、敢为人先’的南财精神。”学校党委书记张利民带头上公开课,将校史学习融入党史教育,勉励青年学子汲取党史智慧,不负时代使命。
抗日战争时期的“马背银行”、长征途中的“扁担银行”、两根金条创业……学校推出“党史中的财经故事”系列微课程,采用故事短片、情景再现、历史影像、作品展示、动画示意等手段,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的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将思政之“盐”融入“财经特色”课程“大餐”。
“给源于西方理论的财经类课程补上中国‘钙’,润物无声地点燃青年学生实业报国的大爱之心和求知求真的学习热情。”微课团队成员、江苏高校青年教师思政技能大赛特等奖及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获得者张帆副教授道出了参与“党史中的财经故事”系列微课的初衷。
用好“社会大课堂”
热血尖兵在长津湖战役中奋勇冲锋,英雄飞行员鏖战长空,英勇炮兵血战上甘岭……回溯历史,一张张青春脸庞在纷飞战火里清晰可见。学校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开展“寻访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老战士访谈活动,学子们聆听老战士讲述70余年前的战斗故事。学生郭玉洁表示:“老战士们是我们敬仰的英雄,他们如同火炬,照亮了我们心中的理想。”
50多名共产党员“起业家”的生平事迹、精神与情怀,1000余件藏品,10余次展览,5门独家版权课程,50余门微课,近百名学生参与,辐射近万人……学校“起业家”博物馆项目通过展览、宣讲团宣讲、微党课、编写教材等方式,将红色资源有效转化为“大思政课”的教学资源。项目第三批的学生负责人之一、智慧会计专业1901班时冰洁说:“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是共产党员又是企业家,他们熟悉经济规律,却用自己的才能,做着经世济民、为党为公、无私奉献的事情。我们被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深深打动,也想让更多同学了解他们的创业故事、创业情怀和创业精神。”
张利民表示,学校尽责尽力夯实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持续提升立德树人成效,打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施卫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