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加强国家历史文化教育、提升国家认同感,对于凝聚人心、促进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有着重要作用。澳门在推进国家历史文化教育方面有哪些做法、经验?取得了哪些成效?记者就此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澳门中华教育会副会长、镜平学校校长黎世祺。
记者:国家认同感可以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请您简要谈谈在港澳推广国家历史文化、进一步提升国家认同感的必要性。
黎世祺:“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伟大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这一实践过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观察分析香港回归后出现的系列重大政治风波,我们发现,香港虽实现了法理上的回归,但离真正的人心回归还有距离。以国家认同感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仍然是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一项长期工作。进一步提升市民和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对于港澳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对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这也是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迫切任务。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澳门特区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在推广国家历史文化方面有哪些经验做法和成效?
黎世祺:回归以来,澳门特区在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推广中国历史文化方面作了有益探索、研究和实践。特区政府制订通过的《本地学制正规教育课程框架》以及《本地学制正规教育基本学力要求》等教育政策文件,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和促进历史学科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保障。针对各校使用历史教材缺乏规范性、方向性、统一性的实际,由澳门教育及青年发展局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牵头,从2018年开始,陆续推出合编中学必修、选修教材,完成了整个中学阶段历史教材的出版工作。在坚持爱国爱澳的大原则下,根据历史的时序,合编教材在每章节中加入澳门史的内容,让教师在讲授历史时能有更具逻辑的线索。把澳门历史发展的脉络置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予以考察,从澳门的乡土情怀扩展至国家情怀,统编中学历史科新教材为澳门历史教师开展爱国教育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记者:镜平学校是知名的爱国爱澳学校,在爱国爱澳理念指引下,学校在国家历史文化教育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黎世祺:镜平学校对标国家有关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落实澳门特区政府关于国家历史文化教育方面的标准和要求,历史科设置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等三项配套课程。基础型课程内容以基础知识、基础技能为主,着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拓展型课程是选修、自愿参加的兴趣班,设有历史学会和国际时事班。历史学会定期举办关于中国历史、中华文化、澳门历史和世界文化遗产的讲座,由导师或校外专家学者讲授。研究型课程是为对历史、国情与外交方面具有浓厚兴趣和较高认知水平的学生而打造的训练平台。课程通过导师系统讲授、小组自主研习、比赛模拟训练、主题论述和辩论等多种形式,加强和提升学生对中国历史、中国国情以及中国外交三方面的研究能力和专业素质。
学校每学年均举办校园历史文化日、历史知识竞赛,推动、鼓励学生赴内地进行历史文化类的考察交流。学校组织了“认识祖国·爱我中华”“姊妹学校交流计划”“千人计划之内地历史文化考察之旅”等交流计划,与粤港澳大湾区知名学校缔结为姊妹学校,以此方式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层面的合作,共同弘扬和推广中华经典文化,增强学生国家历史文化认同感。
记者:您对在港澳进一步做好国家历史文化的推广有何建议?
黎世祺:加强与内地教师的教学交流,配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建议组织港澳历史教师赴内地学校进行一至两个星期的研习,同备课、同教研、同活动,让港澳老师开阔视野、观摩学习、更新观念、得到锻炼;持续支持、推进港澳中学生与内地学生的交流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书本上不能获得的体验和实践感受,从而开阔眼界、了解国情、升华爱国情怀,实现交流互鉴的效能最大化。此外,建议举办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剧本创作、话剧展演、短片制作、田野考察调研、传统节日体验等区域性(如粤港澳大湾区)、全国性活动或比赛,并使之成为学生历史文化学习的组成部分,让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本报记者 龚亮 王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