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冷空气南下前的一个艳阳日。江苏省太仓市双凤镇上,老字号羊肉馆落地玻璃窗前,刚上桌的羊肉面热气氤氲,这一缕香味已经飘了上百年;沙溪古镇南端,德国面包房里焦香味阵阵,经过72小时的发酵和烘烤,形状各异的欧式面包即将发给全国各地的“亲”;璜泾镇北,一群灰头麦鸡翔集在白茆口湿地,暂时的休整后将继续往南……
这样的生活,太仓人称之为“幸福”。日前,太仓第10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6次荣登县级市榜首。
“在高水平发展中营造安居乐业的现代田园城,城乡融合、均等发展,这就是太仓的幸福内涵。”江苏省太仓市委书记汪香元说。
德国碱水结和太仓松糕
德国人欧文已在太仓生活了10年,并在沙溪镇半泾村开了一家面包房,“镇店之宝”是德国碱水结。在德国,小孩子过新年时常将这种碱水结挂在脖子上,寓意幸福富足。“在太仓,你可以拎两圈碱水结,再到沙溪古镇玩一玩,吃吃老街上现做的松糕,绝对是另一种幸福。”欧文笑着介绍。
是啊!入口咸香的碱水结和香糯厚实的松糕,不同的风味,却是相同的幸福滋味。
太仓,因春秋时期吴王在此设立粮仓而得名,自古就是富庶之地,海上漕运就始于太仓。明代郑和从太仓七下西洋。历史上的富足殷实、通济天下,孕育出崇文尚教、开放包容的传统。徜徉在太仓的大街小巷,常会不经意地邂逅东晋时期的寺庙、元代的石拱桥、明清的古典园林,感受娄东画派在中国画中“绕不开”的地位,倾听江南丝竹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在太仓市明德初中的校园内,一棵百年紫薇华盖亭亭,因树而得名的“紫薇阁”是“东方居里夫人”吴健雄故居。
太仓又是“中国德企之乡”,410多家德企选择在太仓发展,是因为其浓厚的人文底蕴里有着开放包容的温度。目前,太仓正在大力建设罗腾堡德国风情街,加快建设德国酒店行业翘楚玛丽蒂姆酒店,并引入德国医院、学校等等,打造原汁原味德式街区场景,塑造“德企之乡即故乡”的城市印象。
鸟类是太仓的“环评师”
天蓝、水清、土净,是一座城市的生态环境底线。太仓守牢这个底线,让绿色宜居的城市品质,成为“现代田园城、幸福金太仓”的美好具象。
从沙溪镇驱车前往长江边,乡道两旁是高耸入云的水杉,红褐色的树冠在冬日温煦的阳光里闪闪发亮。水杉外则是规整的农田,已经收割过的稻田里,麻雀此起彼落。继续往北,到达位于璜泾镇长洲村北侧的长江沿岸白茆口生态湿地。
全球有8条重要的鸟类迁徙路线,其中三条经过中国,而白茆口生态湿地位于东亚至澳大利亚鸟类迁徙线路上,是鸟类重要的栖息地和“中转站”。多年来,苏州市林学会副理事长、鸟类调查专家范如宇常在这里通过镜头观察记录鸟类。
江阔千帆竞,鱼鸟两依依。去年秋天,范如宇和同事在白茆口长江沿岸观察到灰头麦鸡集群迁徙,数量高达1910只,是苏州历史上单次观察数量之最。当天,范如宇还观察记录到740只牛背鹭、66只金斑鸻、1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杓鹬、2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隼以及大群家燕和金腰燕等迁徙鸟类。
鸟类是反映生态环境的“晴雨表”,更是最好的“环评师”。“我们在城区建设了大量绿地,在乡村保留永久基本农田,形成了‘城乡一体、产城融合、城在田中、园在城中’的独特城市形态,十步见景、百步见园的城市画卷流光溢彩,获评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太仓生态环境局局长沈玉其说。
“希望有一天,我们坐在公园里、信步长江边时,野鸭、水鸟可以肆无忌惮地向我们走来。”这是范如宇对生态文明更具体的美好憧憬。
人与城的“幸福循环”
“盼了十多年的更新改造愿望终于要实现了!”太仓市古松弄居民黄云峰说,“可以通上天然气、乘上电梯了,水管爆裂、下水道堵塞等隐患问题都可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从去年12月开始,黄云峰所居住的片区开始实施旧城改造工程,工程内容包括完善交通功能、改善街区面貌、补足公共配套短板等。“让群众生活更美好,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太仓市城厢镇党委书记盛海峰说,城市更新行动就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举措。
让百姓感受到城市的幸福,百姓也在为城市的幸福加码。
每周三早上8点半,老党员周志刚和朱为民都会准时来到丽景社区居委会,开始作为社区党群议事会成员一天的“坐班”,接待社区居民的投诉、咨询,帮助调解邻里间的矛盾等。太仓很早就进行了基层自治的探索,形成了以法治为保障、以自治为根本、以共治为基础的“政社互动”特色。
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在太仓,道德模范和中国好人不断涌现,超过29万名市民百姓注册成为志愿者,志愿服务团队达1200多支,一批又一批市民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实现了“幸福城市为人民、幸福城市人民建”的“幸福循环”。
奋斗也是一种幸福
幸福的另一种表象是不同的人才可以在太仓筑梦、逐梦。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下,太仓正在加速蝶变升级,“5+1”轨道交通网络、正在崛起的娄江新城,加速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翼发展极,使得“上海下一站 下一站上海”的城市标识更加鲜明。
“我们在太仓的优势,就是与上海衔接非常紧密。我家离上海站不远,以前经常开车,太仓通高铁后,夜班结束就坐高铁回家。”江苏华钛瑞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锐说,他的企业在2020年年底入驻太仓“中德创新园-航空产业园”,对太仓交通的便捷性最为感同身受。
以“三航”闻名的西北工业大学落子太仓,使太仓一举成为全国唯一拥有“双一流”高校的县级市;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今年也将启用;西北工业大学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苏州研究院、同济大学太仓高新技术研究院等一批“大院大所”相继落户。目前,太仓航空产业年产值已超百亿元,“做航空,到太仓”已经成为业内共识。
伴随着高铁、高校蜂拥而来的,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大量的高校人才、科研机构和项目资源的集聚。对此,太仓做足了“人才服务业”,一方面建立了以科创中心、研发中心、会议中心和学生、教师公寓为核心的科教创新区,对接大院名所的科技成果,另一方面营造符合年轻人工作生活的商业模式,使各类人才留得下、待得住、过得好。
离公司不到100米就是宿舍,下班后走30米就能到食堂,平均15块钱就能吃到各种餐厅的各色菜肴,“我刚来太仓,就有幸被评上太仓科技领军人才,得到了政府提供的两百万元项目启动资金。”海德韦尔(太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顾茸蕾对太仓人才服务很是赞许,基本“一事一议”,几乎“无微不至”,经常“量身定做”,“在太仓,奋斗也是一种幸福”。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蒋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