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15日 星期六

    打冒眼

    作者:施立夫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15日 09版)

        冬捕打冒眼 王志富摄/光明图片

        欣赏更多“留住乡愁”全媒体作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

      【留住乡愁】

      “打冒眼”是一种古老的渔猎方式,源于史前,盛于辽金。因其特别有效又十分有趣,至今仍是东北老乡“打牙祭”热衷的冬捕手段。

      “打冒眼”,顾名思义,就是用冰镩子等工具把封冻的冰面“打”穿,凿出一个“眼”,让喷涌而出的水裹挟着鱼一起“冒”出来。

      “打冒眼”的关键是选点:点选得准,冰层打穿后,鱼就顺着冰眼争先恐后地喷涌而出;点选得不好,十有八九要前功尽弃,条半无收。选点,靠的是老把式的经验,要用眼睛看、耳朵听、脚踩跺……要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水流走势流速以及水域深浅等因素。

      一般人可能会认为,选点应该选择水深的地方,理由是水深鱼多,凿开之后喷涌的力量大,出来的水也多,鱼也应该多——水深鱼多没错,可水深氧气也充足,鱼就不爱出来。当然,选水太浅的地方,又没有多少鱼,所以最关键的是要选择水不深不浅的恰当地方。如果这个点选得准、选得好,一旦冰眼打穿了,就像扣动了枪的扳机,鱼便会子弹一样连发喷射而出,又像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一系列连锁反应接踵而来。

      “打冒眼”至少需要两个人配合,是力气活,更是技术活。冰镩子重达五公斤左右,由两部分构成:前端是钢铁制成的三棱头尖锐利器,后端系硬杂木制成,两侧各有一个握柄,便于手持作业。凿冰时,双手把镩高高抬起,然后用力凿向冰面,靠着瞬间的冲击力刺破坚冰。由于天气寒冷,冰冻三尺,往往需要好几下才能凿出一个一米多长、半米多宽的冰槽子。一个人凿,另一个人手持铁锹将凿下的冰块、冰屑从冰槽子中清理出来。说“打冒眼”为技术活,其实是强调干活的人要有整体观,万不可将冰槽子早早打穿。开始时可以肆无忌惮地用力,越到后来越要凿得精细,冰槽子四面要凿得规则而光滑,底部也要尽可能平整,以不刮渔网为目标。

      冰槽子凿好后,一个人准备好抄罗子(有柄的渔网),另一个人高高举起冰镩子,照着槽子一端的底部铆足了劲儿向下砸,接连几下,就把冰槽子“打”穿了。于是,真正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随着一股水柱向上喷出,各色各类的鱼“赶火车”似的往外挤,只见鱼鳞闪动,白花花一片……此时,要迅速将抄罗子插入冰槽子,顺时针搅动,待鱼被向心力拽进漩涡,将抄罗子一翻个儿,鱼就进到里面。抬起抄罗子,将鱼扣放在冰槽子边的冰面上,回过身来再用抄罗子顺时针搅动……如此反复,直到把冰槽子里的鱼都捞干净。把冰槽子里的鱼打干净,就可以满载而归了。

      富饶的北大荒,眼前虽说达不到开发之初“棒打狍子瓢舀鱼”的程度,但河流密布无污染,地广人稀消耗少,江河湖泽的鱼类资源依然十分丰富。冬天“打冒眼”,渔获不多的时候很少,否则多半是选点不佳所致。即便渔获很多,这种捕鱼方式也终归是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的小打小闹,对于整个江河湖泽蕴藏的鱼类资源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绝不会有破坏生态之虞。

      “打冒眼”打出来的鱼,种类繁多、大小各异,但都是清一色的野生冷水鱼。它们生活在洁净的水质中,生长缓慢,肉质紧致细腻、营养丰富,无论是煎炒烹炸还是酱焖调汤,都是不可多得的人间美味。

      最难能可贵的是,老乡们虽认准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也深深懂得“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道理,只取所需,适可而止,在自然面前并没有表现得贪得无厌、索求无度——他们知道,这既是祖先生活过的地方,也是生养自己的土地,更是未来子孙赖以生存的家园,唯有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才能将这“冒眼”一辈辈地“打”下去,直至千秋万代,永不枯竭。

      (作者:施立夫,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