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置办家庭健身器材、跟随运动App课程健身、在社交账号上分享运动心得、利用碎片时间“见缝插针”运动的锻炼方式,已成为不少年轻人的健身新选择。根据《2021年轻人运动健身报告》,超4成的95后、00后偏好居家锻炼。事实上,让年轻人随时随地“动起来”的不仅是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而且是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务的黏合力。
虽然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势头渐猛的全民健身拐了个弯,但“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依然是坚挺的真理。疫情发生后,健身群体从户外转移至室内,从线下改到线上,由此催生一场全民“云健身”。尽管大众健身现在正趋向正常化,户外、场馆健身依然是主流,但疫情诱发的居家健身和“云健身”因其简便易行而仍具有生命力,并且唤醒了很多年轻人的健身意识,重塑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全民运动与全民健身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从年轻人健身观念和健身习惯的转变可以看出,科技已不仅助推竞技体育,对全民健身来说,科技助力也是法宝,“运动是良医”理念正在年青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体育人口的比例为34%,意味着有4.34亿人较为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人群挺庞大,然而偏重老少两头,整体为体育花钱的意愿不强。就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期间,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就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全民健身更高水平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和健康需求作出部署。《计划》明确,到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计划》中提出的一个主要任务是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鼓励体育企业运用智慧化服务等手段,来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进一步号召全民不断拓展健身运动时间和空间,让运动健身成为百姓新的时尚生活方式。
近年来,全民健身的权威性、开放性、科技性、便利性和文化性迅速吸引了大批年轻人。今年东京奥运会结束后,众多赛场归来的中国体育健儿在网络上成为指导大众运动健身的明星教练。体育健儿用他们的权威性、号召力、专业的指导和示范,在开放的网络空间吸引了众多年轻网友,大家纷纷交出自己的“健身小作业”,将大众的奥运热情转化为投身全民健身的内在动力。
纵观近几届奥运会,越来越多贴近年轻人的运动得以入围设项。奥运设项年轻化、生活化的思路,对于吸引年轻人参与体育运动,无疑也是积极的引导。奥运选手登上新媒体平台,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体育文化、推动全民健身,也是补齐青少年体育短板的有益途径。
从竞技体育到日常健身,在疫情反复的当下,网络空间正在成为健身群体的虚拟社区。从发展大众体育和青少年培养的经验看,社区体育是全民健身极其重要的环节。全民健身具有很强的体验性,人际交往和社交功能不可或缺。无论是奥运冠军社交平台的推广,还是运动软件内健身群体的分享互动,都有助于体育文化对人们产生更广泛、更深刻的影响。
体育赛场的比拼,最终是文化的比拼。健身中的交流也是文化的交流。体育文化不是一个单独的板块,而是渗透在竞技体育、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中。年轻人“见缝插针”式的运动方式正是体育文化的燎原之势,反映了全民健身正在步入佳境。未来,在全民健身建设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因素,增加更多的文化属性,不仅有利于提升大众健身的层次,也是利用体育平台助推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这也成为体育智慧化服务的新课题。
(作者:侯珂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