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29日 星期三

    宁波鄞州打造公共文化生态圈丰富群众生活

    作者:本报记者 曾毅 本报通讯员 干杉杉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29日 09版)

      晚上7点,华灯初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中河街道灵萃书院的文化夜生活开始了。这堂“汉字有故事”的课上,书院创办人陆莹穿梭于书桌之间耐心指导,学员们握笔、书写、拓片,将思绪沉入一片翰墨香。城市文化公益空间提供场所,分享志愿者提供课程,场地服务志愿者维持秩序,广大群众就近享受文化——“鄞州晚7点”让公共文化供给呈现出自洽式发展的状态。

      鄞州作为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近年来聚焦供给侧改革,构建了一个政府搭台、社会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生态圈,实现了城乡文化的自由生长。

    政府搭台打造地域特色文体中心

      老年人敲锣打鼓、年轻人扯旗抬阁,形成浩浩荡荡的队伍,一场浓缩版的“八月半渔棉会”在城市中心上演。11月1日,“鄞州之夜”系列专场首场活动在南部商务区举行,主题是鄞东滨海古镇——咸祥。“咸祥拥有16公里海岸线。自古以来当地人为庆祝鱼虾满仓、棉花丰收,会举行渔棉会,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咸祥镇文化站负责人吴霞介绍,为传承渔棉会,近年来,咸祥依托镇文体中心,不断推进“海湾文艺小镇”建设,打造了庙会、音乐节等人气活动,培育出了一批民间草根文艺社团。今年以来,共举办460余场文化活动,惠及5.8万人次。

      2020年7月,瞻岐镇首届岐山读书节开幕式暨岐山书房开馆仪式在镇文体中心举行。落成后的书房实际使用面积600余平方米,藏书3万余册,设有少儿阅读区、成人阅读区、电子阅览室、有声阅读区等众多功能室。如今,书房客流量一天最多达800人。瞻岐镇背靠大山,有丰富的山林资源。瞻岐人的生活模式、民俗风情都烙上了鲜明的地方印记。2013年,瞻岐以耕读文化为重点打造“山海节”品牌,建立起岐山书房、合一书房、岐萌书屋等公共阅读阵地,让当地公共文化品牌香溢四方。

      山有山的样子,海有海的容量,平原也有平原的特色。“公共文化服务,需要找准突破口。把平台建好了,拉动的就是整张网。”鄞州区文广旅体局党委委员竺培勤表示,近年来,鄞州以文化为肌理,不断延伸优质公共服务,打造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文体中心,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的发展之路。目前,全区各镇已建成资源充足、设备齐全、群众满意度较高的现代化综合文体中心。

    社会力量共同构筑城市精神家园

      企业家、摄影家、旅行家……王兆春有许多头衔,但他最喜欢的还是“美术馆馆长”。最近,在他创办的汇港美术馆内,一个主题为“从一室一厅走向成功之路”的大型装置艺术作品正在展出——软梯从一间简易帐篷里延伸出来,再直直冲向屋顶,足足有36米高。

      “很多年轻白领来此参观,短短一个月这里就成了鄞州‘网红打卡地’。”王兆春说,美术馆成立10年来,不遗余力推出新锐艺术家,不断孵化创意,在宁波乃至全国艺术界都闯出了名堂。

      前不久,宁波市首届“朱金漆木雕杯”木雕现场创作大赛暨鄞州区第四届非遗文化节在朱金漆木雕艺术馆落下帷幕。2010年,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盖洪自筹资金千万元建造了1.3万平方米的艺术馆,通过“参观+体验”的模式,全方位地向市民展现这项传统技艺的文化内涵。

      2016年,宁波市调整行政区域,一部分老城区并入鄞州,鄞州城市人群上升至2/3。“城市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不同于乡村,表现得更加复杂、更为精细化。单靠政府力量并不能完全解决,社会资本的参与弥补了不足。”竺培勤表示,比如在博物馆门类中,民营博物馆藏品集中在特定民俗、非遗项目、古典家具等细分领域,填补了国有博物馆的空白。

      12月16日是鄞州千工甬式家具博物馆的4岁“生日”,这是吴慈、吴圣东父子历时多年建起的。从自家2000多件千工甬式家具藏品中选择600多件来展示,他们一直致力于宣介千工甬式家具的历史文化和独特工艺。博物馆一楼,曾经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的船鼓摆在进门最醒目的位置。整座船鼓用黄杨木雕、朱金木雕、骨雕金属雕、骨木镶嵌和彩绘玻璃等组合而成。这样的船鼓在宁波只有三艘。

      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紫林坊艺术馆、金银彩绣艺术馆、宁波服装博物馆……这些年,社会力量不断涌入公共文化领域,建起13座民办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超5万平方米,每年接待参观群众200多万人次。如今在鄞州,平均每4万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

    全民共建共享丰盈文化供给圈

      一次偶然的机会,法律援助律师吴启钱得知了“鄞州晚7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这位文化爱好者下班后去听了一堂“诗说辞话王安石”,从此便成了忠实“粉丝”。后来,不过瘾的他还加入分享志愿者团队,开设“呵护我们医生的民法典”课程,一上就是一年。“拓宽了法律咨询的受众,进一步根植了法律信仰的观念。”分享知识、帮助他人,让吴启钱收获许多快乐。

      从阅读经典到研习法律,从吟诗作赋到传承艺术,从亲子陪伴到美学欣赏……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将自己所学倾囊相授,丰盈着“鄞州晚7点”。目前,该品牌已开设42门个性化课程,参与人次近4000名。

      全民参与共建共享,一个个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在鄞州城乡发展壮大。由郑诗芬带领的下应甬剧团扎根乡镇,十几年来给老年群体免费演出。“先是我在2004年加入志愿服务团队,后来我们整个剧团的人都成了志愿者。”她说。

      下应甬剧团从群众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表现出现代人的精神和风貌,受到各个年龄层听众的喜爱与追捧。“以前害怕没人听,结果现在剧团连大学生都有了,会学会唱还会给剧本提意见呢。”郑诗芬知道,百年来蕴藏于唱词里的那一份匠心,不少年轻人已然“接棒”。接下来,她有一个大计划:带着他们,带着新创作的《给垃圾分类》《防电信诈骗》等原创现代剧目,演遍宁波。

      (本报记者 曾毅 本报通讯员 干杉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