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27日 星期一

    “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典范之作

    ——读马大正《清代中国边疆治理研究》

    作者:王振刚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27日 14版)

      【图书评介】  

      清前期中国边疆治理集历代封建王朝治边政策之大成,从1644年入关、问鼎中原,到1757年、1759年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之乱,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110余年励精图治,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最终奠定,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绩和贡献厥功至伟。可惜由于综合国力的下降,清朝中后期的治边政策“未能正确应对由‘内边’防务到‘外边’防务为主的根本性转变”,在世界大潮面前,墨守成规,导致丧权失地、割地赔款,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因此,认真系统总结清代边疆治理的兴衰成败,不仅有益于学术传承,亦将会有助于从历史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智慧与教训。

      2021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著名边疆历史学家马大正主编的《清代中国边疆治理研究》。该书代表了“清代中国边疆治理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体例完备、视野宏阔、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论从史出,鲜明地体现了学术的前沿性与理论先导性的有机统一,是一部“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典范之作。其特点和价值主要有以下数端: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重视“求真求善”与“以史为鉴”“经世致用”相结合,全书字里行间浸润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马大正认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边疆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史学研究者必须牢记自身的社会责任,其研究成果要有利于发挥“以史为鉴”的社会功能;“求真求善才能得到经世的理论体系,致用则是要使理论研究达到实用的目的”;边疆研究者要以爱国主义精神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全书亦鲜明地体现了这些思想理论指导的重要性:“19世纪中叶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危机重重。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是清代中国边疆治理研究所要面对并解答的问题。……回顾和反思清代中国边疆治理的得失,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疆安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内容安排别出心裁,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海陆统筹,富有新意,既体现了研究内容的深化,又彰显了理论的高度。全书采取“总-分-总”的结构原则,共设十章内容,另设有“前言、后记和执笔者有关清代边疆治理研究的著述目录”,共计52.80万字。其中,全书前三章和最后一章内容偏重宏观研究、整体视野,这部分内容既有对中国边疆概念、中国疆域的演进历程、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及其边疆地区的发展大势与历史特点、学界有关清代边疆治理研究综述、清代前后期边疆治理的演进历程与成败得失等相关问题的思考、归纳与总结,也有对“新清史”流派历史观挑战的回应批驳和清代边疆政策、边疆治理研究亟待深化的进一步开拓。文中对古今贯通、长时段、带有规律性问题的宏观思考与总结,不仅深刻揭示了统一多民族中国疆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特点、中国边疆地区的发展大势、清代边疆治理的成败得失,而且还推动、引领了“清代中国边疆治理研究”相关问题的深化和理论的升华。全书的第四章至第九章偏重微观研究、区域视野,是对陆地边疆各区域和海疆进行的重点考察,在治边政策、中外划界、边事交涉、边防管理等方面着墨较多、论述精彩,把清代中国各边疆地区的治理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重视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中国视野与世界视野相结合。21世纪以来,中国边疆研究领域里的跨学科、交叉学科研究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本书涉猎领域广泛,作者对国际法、地缘政治学、外交学等跨学科知识、视野与方法的运用也较为突出与娴熟。同时,本书也是中国视野与世界视野相结合的典范,既在中国视野之下看到了清王朝集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治边政策之大成,在继承中发展与创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又在世界视野之下看到了清王朝在治边中未能与时俱进、留下的深刻教训。

      学术观点和理论价值在中国边疆研究和清代中国边疆治理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书在中国边疆研究领域提出了一系列创见,在推动中国边疆研究理论体系、话语体系上具有重要借鉴价值。譬如,作者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规律的概括与总结,对“新清史”流派历史观挑战的回应批驳,提出的“坚守国人历史文化认知的底线”“中国特色的两大历史遗产”、中华民族有两个值得重视的特点(多元中的本土特点、凝聚力强)等观点和认识,强调“在研究中应掌握大局,在事关全局的问题主动发声”的思考,等等。

      (作者:王振刚,系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