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24日 星期五

    跨越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的鸿沟

    作者:朱春奎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24日 07版)

      【专家点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基础研究作为科技创新的知识来源,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提升综合实力的关键。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周期越来越短,界限日趋模糊,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衔接越来越紧密。提升基础研究的质量,加速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战略途径。

      基础研究成果转化难,其根本原因在于在科学技术通向产业化的道路上,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新的科研成果如果不能跨越这个鸿沟,就无法走向市场,无法转化为生产力。而跨越鸿沟,不仅需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还需要技术的不断创新与提升。

      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企业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能力不足,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瓶颈仍然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可见,党和国家对基础研究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加强基础研究投资的决心坚定不移。当前,如何统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加快技术创新,是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紧要问题。

      跨越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的鸿沟,关键前提是要有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一般而言,创新可划分为四类:基于工程学的创新;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基于科学的创新;效益全能型的创新。其中,基于科学的创新是我们的突出弱项。基于科学的创新是由科学研究直接推动、强烈依赖于科学发现的创新,具有不确定性高、对新知识需要高、知识基础异质性高等特点。阻碍基于科学的创新发展的,主要是人才管理、知识管理面临的一系列障碍性因素。大力推动基于科学的创新是跨越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鸿沟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优化科研环境,完善激励制度,建立容错机制,尝试以科技成果长期转化收益评价成果价值,以学术价值和实际社会经济效益这两重标准来评价科技创新,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鼓励科学家不断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

      跨越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的鸿沟,需要政府采取有效措施,集中优势力量,建设包括引导基金、种子基金、战略投资基金、转化基金等在内的多种形式的基础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体系,聚焦目标、突出重点,开展基础研究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泉,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当前,企业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基础研究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国家经费支持的局面尚未得到改变。这就需要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个人、企业捐赠基础科研领域的税收优惠程度,引导更多捐赠资金进入基础科研领域。应着力增强企业家响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共性关键技术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引导和鼓励企业家支持基础研究,从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突破关键技术、产出重大战略产品。

      (作者:朱春奎,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上海市科技创新与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崔兴毅、杨飒、刘梦、晋浩天、陈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