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22日 星期三

    成都体育学院:

    育体铸魂 课程同向 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新体系

    作者:何维芳 陈晔 胡欣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22日 12版)

      成都体育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立德树人,着力探索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一体建设,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学校实现内涵式发展、提升立德树人成效的根本举措,取得良好成效。

    纲举目张 推进制度建设

      制度优势是最大优势。为发挥制度的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作用,学校加强顶层设计,推进“课程思政”制度建设。

      建立“三全育人”机制。学校树立协同育人理念,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联合主导,宣传部、学工部等职能部门和各院系协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强化全体教职工育人责任,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打造“三全育人”新格局。

      建立“专业+思政融合”机制。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立足专业,建设“体育+”“医学+”“新闻+”“文化+”等课程思政项目,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打造育人新格局,使之与思政课育人方向、前进道路和效能一致。

      创新“校内外协同”机制。把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通过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与“两弹一星”教育基地、各级运动队、体育博物馆、俱乐部、新闻媒体等通力合作,将课程思政写在祖国大地上,增加课程生动性、趣味性,增强学生获得感。

    课程建设 打造“大思政”格局

      学校立足课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特色优先,项目育人,质量至上”原则,建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育人模式。

      加强思政课课程群建设。学校全面推进思政课课程群建设工作,强化五门思政主干课,开设“四史教育”选修课,《中小学生道德教育与品德发展》《医学伦理》等特色选修课。

      打造示范课程。依托省级示范课程项目,高质量建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依托国家级精品资源课程《乒乓球》、省级一流课程《排球》《武术》以及《中国体育史》《郑氏伤科》《新闻学原理》等特色课程,率先建设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文化传承 讲好中国故事

      赓续历史传统,讲好五千年文明传承;培育历史思维,塑造新时代体育新人,是学校回应国家需求与时代呼唤的内在意蕴。

      以体育为抓手,开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系列活动。学校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体育史》相结合,打造“体育与中国革命”虚拟仿真特色项目,第一期“延安精神与红色体育的开展”项目成功入围国家级“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评选名单。成立中华国术院,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武德;依托运动医学,延续武医传承;依托博物馆与艺术学院,创“六艺”体育艺术精品,从中华体育传统文化中汲取育人力量。党委书记舒为平主持的《体育精神铸魂,武医传承植根,体文结合丰翼——成体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

      以“时政十分钟”为平台,开展讲好中国故事系列活动,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体联动教学模式。2015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时政十分钟”教学活动,以培育“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担当精神为使命,以“第一时间、 第一视角”为原则,聚焦“时政热点、社会焦点、教学关键点”,组织学生开展十分钟课堂展示。活动覆盖全体学生、覆盖思政全部主干课程。六年来“时政十分钟”已成为学校思政课程的一大品牌、亮点。

    深化改革 优化教学供给

      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为避免“两张皮”现象,提高教学实效,学校从教师教学供给端入手,开展结构性改革,优化教学供给。

      以人才培育为关键,打造高质量教学团队。发挥专业教师和思政课教师“联连优化”组合优势,打造传承创新的“全、高、特、优”教学团队。确立带头人制度,鼓励高级职称教师引领团队。聚焦主题,依托项目,注重团队力量,强化团队攻关。

      以集体备课为抓手,优化课程内容供给。强化集体备课,建立课程轮流展示制度,助力教师吃透理论精髓,紧跟科研热点,促进教研相长;组织学生参与备课,了解学生需求,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教学内容从“教师想让学生学到什么”向“学生想学到什么”转变,使课程更好契合学生需要的变化。

      以推动课堂革命为契机,不断提升课堂质量。激励教师开展课堂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全面推进混合式教学,发挥传统教学优势,利用网络教学便捷,借助“两微一端”便利,打破学习时空界限,实现师生对话无缝连接;激励教师遵循教学语言,运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三原则”,提升课堂亲和力。

      (作者:何维芳 陈晔 胡欣)

      (广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