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者说】
2013年10月23日,青岛港自动化码头项目组吹响“集结号”,我受命担任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筹建小组组长。尽管面对很多无法预知的困难,但一想到要建设咱中国人自己的全自动化码头了,我内心怎能不激动。带着这样的兴奋劲儿,我和李永翠、李波、张卫、吕向东、周兆君、潘海青、修方强、王延春一起,组成平均年龄34岁的“连钢创新团队”,开始了向世界港口科技制高点的冲刺。
俗话说,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时,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2088米的码头岸线和一片空旷的土地。团队成员要么只懂码头不懂IT,要么只懂代码不了解码头作业,靠这样的队伍设计一座全自动化的大码头,回想起来,真有点儿不切实际。
我们原想借鉴别人的技术与经验,但考察发现,外国所谓的成熟方案跟我们设想的差太多,更何况他们根本不会真正地分享技术。捆绑销售、技术壁垒、坐地起价……一旦我们接受了,就会让码头陷入对国外垄断企业的依赖。
自主研发行不行?投资方第一个不愿意,因为他们觉得,按照国外的方案至少可以保证建出来,可我们自己的方案八字还没一撇,纯粹是在冒险。
可我们不服气——不试一试,怎么知道中国人自己的技术不行?咬紧牙关,先干起来。
那段时间,我们成立了IT组、土建组、桥吊组等9个攻关小组,白天讨论、晚上“恶补”,协同作战、分兵出击。靠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团队用了大半年时间,终于把码头轮廓搭了起来。又过了几个月,一套完整的可执行方案形成了。外国专家这才满脸不可思议地给予肯定。要知道,在国外,这样的设计工作一般要用3年时间,而我们只用了10个月。在没有经验、没有资料、没有外援的情况下,我们破解了十几项世界级难题,建成了当今世界上自动化程度最高、作业效率最快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我总是跟团队里的年轻人说,咱们得树起“中国样本”,不能老是跟在别人后边。如今,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给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看着团队里新加入的年轻人干劲十足的样子,我想,我们的队伍越来越有活力了,一定会更加斗志昂扬地走在自主创新的大路上。
(项目团队:张胜、杨舒、詹媛、白雪蕾、刘艳杰、陈建强、严圣禾、王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