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者说】
编者按: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才能让古老的中国杂剧为现代人所接受?本期《光明悦读》推荐古典文学教授陈美林的著作《元明清杂剧故事》。陈美林教授出于对杂剧的热爱和责任感,花费二十多年时间,尝试在保留精彩原文的前提下,将不易阅读的杂剧改写为通俗有趣的故事,汇为元明清三部不仅极具可读性,亦不乏学术含量的《杂剧故事》。阅读欣赏这些杂剧故事有着多方面的收获,这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中国故事不仅给人美的享受,也有助于增长历史文化知识,开阔眼界。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即便不做引申和发挥,仅仅就其本义来看,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中国古代叙事艺术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岁月中文人作家们创作了许多曲折动人、脍炙人口的故事,其中不少已经成为经典。时光如梭,斗转星移,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大数据时代里,社会文化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文学艺术同样经历了重大变革,如何顺应时代需要,将这些流传千百年的传统故事讲给现代读者,这是一个关乎文化传承、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
从故事的角度欣赏中国古代杂剧
以中国古代流传最为广泛、影响最大的戏曲来说,它是中国古代主要叙事体裁之一,每一个经典剧目的背后都是一个精彩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可以直接阅读原作欣赏,也可以通过观剧欣赏。对现代读者来说,观看演出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即便偶尔到剧场,所能欣赏的剧目也是相当有限的,而中国古代戏曲剧目即便不算那些佚失的,也有好几千。也就是说,想欣赏戏曲故事,更多地需要去阅读原著。事实上,到了明代中期以后,杂剧逐渐从戏曲舞台上消失,变成纯粹的案头文学。而欣赏戏曲原著,对专业学者可能没什么问题,但对一般读者来说,则有相当的难度,对喜爱中国文化的外国朋友来说,更是困难重重。因此有必要用现代读者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讲述。这既是一种普及戏曲的有效方式,也是一种传承传统文化的很好手段。在此方面,陈美林教授的系列杂剧故事集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陈美林教授的系列杂剧故事集分三种,即《元代杂剧故事》《明代杂剧故事》《清代杂剧故事》,三种书共收录51本杂剧,其中包括15本元代杂剧、15本明代杂剧、21本清代杂剧。元明清三代影响较大、有代表性的戏曲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救风尘》、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康海的《中山狼》、徐渭的《替父从军》、吴伟业的《临春阁》等皆被选收。戏曲是一门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诸多元素的综合性艺术,仅就其故事而言,同样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通过这些故事,可以了解古代先民的生活状态,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获得美的享受。若要从故事的角度欣赏中国古代杂剧,陈美林教授的这套戏曲故事集无疑是最佳选择。
这套杂剧故事集的亮点不仅体现在剧目的精选上,更体现在讲述方式的创新上。众所周知,杂剧有其特有的体制,故事的讲述主要分曲词和宾白两种形式呈现,相比之下,宾白使用白话,更容易为现代读者接受。但唱词是全剧的核心所在,文句较为典雅,对一般读者来说,如果不加注释,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如果只保留宾白而删去曲词,会变得过于直白肤浅,失去戏曲自身的韵味,而如何保留,则有着相当的难度。在此方面,陈美林教授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除了利用宾白,还将唱词的内容和风格有机地融入故事的讲述中,保留了原作的韵味,增加了故事的内涵。这样就不仅仅是将代言体的杂剧改编成第三人称讲述的故事,而且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保留原作特有的个性风格。虽然不能完全替代戏曲的观赏,但可以通过故事的阅读领略其韵味,同样可以获得审美享受。这就和简单地将杂剧改编成故事不同,增加了故事的内涵,让故事自身也具有文学价值。这已不再是改编,而是一种再创作了。该书出版后受到读者的欢迎,后不断再版,被翻译成英、法、德等国文字,这说明作者的这种再创作是成功的。
中国杂剧故事带给人美的享受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一篇篇娓娓道来的故事背后体现着作者的良苦用心。杂剧有其特有的体制,与小说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将其改写成小说体,需要对原作进行十分透彻的研究和揣摩,仅就具体的改写过程来说,从结构到语言,从人物刻画到讲述方式,都要做出很大的调整,既要尊重原作,又要把故事讲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其中的困难是可以想见的,学术普及读物有时候比学术专著更为难写。
陈美林教授之所以做得如此成功,是因为他非常用心,此举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有着通盘的考虑和长时间的积累,深厚的学养和过人的才华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据陈教授本人介绍,当初将杂剧改写成小说主要是出于教学的需要,讲授古代文学课程,戏曲无疑是重要内容。但当时被整理出版的戏曲数量很少,很多作品学生无法读到原作,因此遂起意将戏曲改写为小说。事实上,在明清时期就有将戏曲改写为小说的先例,比如《西厢记》《桃花扇》都有同名小说作品,但改写的数量很少。陈教授的改写不是急就章,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动笔,到八十年代公开出版,前后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俗话说,慢工出细活,这种十年磨一剑的创作方式保证了改写的高质量。除元明清三代杂剧故事集外,陈美林教授还改写了《牡丹亭》《桃花扇》和《长生殿》,同样获得成功。
需要强调的是,除了文句的优美、风格的优雅,该书的体例也很完善。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杂剧故事,三种书卷首皆写有前言,从整体上介绍这一时期杂剧创作的情况和特点,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对所收每一个剧目,前面有简要的作者介绍,后面有对该剧的说明分析,介绍相关情况,重在对读者进行引导。这样的考虑是很周到的,曲折动人的故事与必要的介绍、引导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体系。对读者来说,阅读欣赏这些杂剧故事有着多方面的收获,这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中国故事不仅给人美的享受,也有助于增长历史文化知识,开阔眼界。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这既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理论命题,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陈美林教授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示范,为中国古代戏曲乃至中国文学、文化的普及和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相关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和参考。
(作者:苗怀明,系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