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29日 星期一

    16年后,看法国有哪些变化

    作者:本报记者 何农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29日 12版)

        11月21日,人们走在点灯后的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上。当日,香榭丽舍大街迎来一年一度的点灯仪式。新华社发

      【记者连线】

      相隔16年之后,记者重返本报驻巴黎记者站岗位。抵任之后,通过街头巷尾的观察感受,以及在疫情限制下与当地有关人士的少许沟通,对比22年前的到任和16年前的离任,记者看到了一些变化。

      首先似乎是小商、小贩、小店更多了。比如说,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小缝补店。这种店一般都集中在居民区附近,门脸不大,门槛很低,专门做一些改裤腰、缝扣子、修补台布、做窗帘等小活计。收费不高,但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生意相对也比较忙。还有就是面包店、点心店、小的杂货店更多了。面包和甜点是法国人每日三餐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开个这样的店,如果不是追求高大上的话,技术含量也不是太高。小杂货店则起到了为大的综合性超市拾遗补阙的作用。这些小生意虽然利润有限、开门时间长、工作辛苦,但如果仔细经营、持店有方、认真满足顾客要求,一个小店养活一家老小,也是没有问题的。

      其次,还有一个新现象,就是几乎所有为大众服务的商家,无论是综合性超市还是理发店、洗衣店等,营业时间都普遍增加了。竟然有了到晚上10点才关门的超市和周六周日也开门营业的商店。这在20年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那时,商家在周末特别是周日不能开门,因为这会违反劳动法、给竞争对手造成不当优势、非法获利,并侵犯职工人权。看来,这些障碍现在都被或多或少地清除了。这得益于2015年通过的由多达200多项条款组成的“支持经济增长与活动法案”。时任社会党人总统奥朗德麾下的经济部长马克龙,努力推动这一法案在国民议会获得通过并在社会生活中尽快实施,史称“马克龙法”。该法案为企业松绑,为提高企业竞争力作出了贡献。这与2000年前后,同为社会党政府推动的“每周工作35小时法案”,既有理论上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实践中的修正与否定。同为社会党政府,至少在劳动法改革这一“老大难”问题上,勇于面对难题、迎难而上,与时俱进、挑战惯性的勇气和实践,还是值得肯定的。马克龙从经济部长变成了总统之后,继续推动劳动法改革,这是后话。

      总体而言,法国人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的变化,或者说几乎没有变化。文化生活仍然占据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休闲享受仍然是法国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各级政府决策,不轻易服从、不放弃特立独行,这些基本反抗姿态仍然没有改变。从日常生活习惯中看,记者觉得最大的变化是,熟人碰到打招呼时,亲脸贴脸少了、碰拳碰肘多了。当然,也许这只是目前疫情状态下的特殊场景。

      多年来,法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在经合组织的各项排名中总体而言不算太好,但也没有太差。根据法国经济统计研究院的最新数据,6741万法国人中,现在的失业率为8.1%,通货膨胀指数为2.6%,而经济增长为3%。

      从法国经济部的文件《国家对中小企业发展财政支持的黄皮书2022》中可以确切地得出结论,法国政府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财政支撑。具体做法包括减税、减免行政手续费用、鼓励风险投资进入该领域、努力取得欧盟的有关支持等等,在法律财税行政等各个层面为中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提供方便。这也许多少能够解释记者观察到的积极变化。

      这20年来,在国际形势、欧洲局势复杂演变的大背景下,法国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前行。进入21世纪以来,法国先后经历了取消法郎、实行欧元的币制改革,赶上了“9·11”恐袭特别是紧随其后的反恐战争,以及其给国际格局带来的巨大变化。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及2009年年底欧洲开始的主权债务危机,又为欧洲和法国的发展雪上加霜。2014年,由叙利亚战争引发的难民危机,以及后来英国脱离欧盟的脱欧危机,一次又一次地引发公众对欧盟的信心危机。2015年年初开始,法国再次成为国际恐怖组织的主要袭击目标,几场恐怖袭击为法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心理冲击。2020年春,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引发的对经济发展的全面威胁和社会动荡,至今仍然没有结束。

      有舆论认为,所谓的第4波、第5波疫情等,只是感染病例在不同阶段的数字变化而已。其实说到底,人类社会面对的是同一次历史罕见的疫情。疫情在变化中持续,我们也要让生活继续,而除了坚决和灵活地应对,似乎别无选择。

      (本报巴黎11月28日电 本报驻巴黎记者 何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