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20日 星期六

    滇橄榄

    作者:茶慧娟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20日 09版)

        滇橄榄树 张家全摄/光明图片

    欣赏更多“留住乡愁”全媒体作品,请扫描二维码关注。

      【留住乡愁】

      我的家乡在黑惠江畔,那里盛产滇橄榄,也叫余甘子。

      小时候,村里果树少,橄榄树却很多,橄榄成了我们吃得最多的野生水果。橄榄刚入口的味道酸苦参半,但是吃完橄榄再喝一口山泉水,就会有一股淡淡的甜味萦绕在唇齿间,回味无穷。

      橄榄成熟的季节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把牛羊赶到离河边不远的山坡,牛羊安静地吃着青草,人则漫山遍野地找橄榄。山坡上有许多摇曳多姿的橄榄树,一串串碧绿的果实坠满了枝头。不是所有的橄榄都酸甜可口,为了找到好吃的橄榄,我们一棵树、一棵树地品尝,直到找到好吃的才满意地动手摘。晌午时分,口渴了,就找块干净的石头坐下吃橄榄,再到河边掬一捧河水喝下。几颗橄榄、一捧清水,让儿时的我们感到极大的幸福和满足。

      刚开始大家只是从树上摘了橄榄直接吃,后来有人摘回去洗净装到土罐里,再加盐放在阴凉处泡上一段时间,于是原本碧绿的橄榄开始泛白、变软,酸甜中带着咸,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泡橄榄能调理肠胃、止咳,有个头热、咳嗽、恶心,倒一碗泡橄榄水喝下,病情似乎能减轻不少。到哪家串门儿,热情的女主人也会端出一碗泡橄榄招待客人。

      又到了一年橄榄成熟的时节,听人说邻村有人收购橄榄,一毛钱一斤,但只收个大光滑的——这消息着实让全村的人兴奋了好一阵子。劳动力多的人家专门腾出人手上山摘橄榄,人背马驮好不热闹。父亲和母亲在田里忙活无暇顾及,我便约了几个玩伴背着旧帆布包上了山。本想漫山遍野都是橄榄树,摘一包橄榄应该不费事,也就没带晌午饭和水。谁知山上的橄榄虽多,却要挑拣着摘,不合标准的人家不收,结果花了半天工夫也没摘多少,而且又饿又渴。摘满一包橄榄时已是下午,还得走几公里山路背到邻村去卖。到了收购的地方,操着外地口音的中年男子接过橄榄放到秤上,然后递过来几张面额不大的纸币。太阳偏西了,回家的路上,我饿得头昏眼花,双腿像灌了铅一般,手里攥着的几个卖橄榄钱早已被汗水浸透——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挣钱的不易,从此再没有乱花过一分钱,想来这节俭的习惯跟儿时卖橄榄的经历不无关系。

      年复一年,家乡的橄榄树重复着开花、结果、脱落。它们安静地生长在故乡的土地上,像忠诚的卫士守护着古老的村庄和世代生活在那里的人。后来,我到外地求学离开了家乡,相伴长大的橄榄树渐渐淡出了视线,但那一串串沉甸甸的橄榄却始终印刻在脑海里。

      近年来,巍山的旅游业迅速发展,不仅精心打造各种小吃,还专门建了一条小吃街。一天晚饭后,我约了好友去逛小吃街。街边小吃店里陈列的美食琳琅满目,我却一眼就看到了橄榄,只是它们已经离开了赖以生存的橄榄树,有的被泡在透明的玻璃瓶里,有的被店主加工成各种口味的蜜饯盛放起来,上面还贴着纸条,用醒目的字体印着“野生玫瑰滇橄榄”“野生紫苏滇橄榄”“野生甘草滇橄榄”等。没想到在远离故乡的县城,橄榄会以这样的形态和我见面。看着它们,我的心里涌动着莫名的激动,如同与老友久别重逢。

      自从巍山通了动车,一下子缩短了与全国各地的距离,前来古城游玩的人多了起来。当人们兴致勃勃地把富有本地特色的物品收入旅行袋时,我知道里面也有家乡的橄榄。当年为了生活,我离开魂牵梦萦的小村庄,离开陪伴自己成长的橄榄。如今,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橄榄也离开家乡,离开了我。想到这儿,我的内心五味杂陈,一如家乡橄榄的味道,酸中带甜,只不过甜味更多一些。

      (作者:茶慧娟,系云南省大理州作家协会会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