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笔谈】
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到广袤林海的人间奇迹,近60年来,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艰苦奋斗,树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更成为我国4000多个国有林场的代表和缩影。
国有林场作为我国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的基层单位,构成了国家生态安全的基本骨架,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森林资源基地。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国有林场林地面积达8.9亿亩,森林蓄积量达48.3亿立方米,分别占我国林地面积和森林蓄积总量的18.3%和28.3%。
近年来,国有林场深入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森林经营能力和木材战略储备,高质量完成国土绿化行动,全面推进现代化国有林场建设,大大提升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改革中,更涌现出塞罕坝精神、原山精神和洋林精神等国有林场艰苦奋斗、久久为功的先进典型,为集体林区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为我国林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的案例。
一方面,国有林场通过建设技术示范区,促进了多产业融合发展。国有林场承担着林业科学研究、生产试验示范和林业新技术推广的重要任务,因此,与林业高校开展合作,推进智慧林场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换率,成为国有林场进行技术创新的关键。近年来,广西东门林场与北京林业大学开展桉树倍性育种研究工作,完成了世界首个桉树三倍体无性系区域对比试验。福建洋口林场以南京林业大学作为科技支撑单位,在陈岳武、施季森教授的带领下,建成了我国规模最大的杉木种质资源库,实现种苗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国有林场在探索发展路径时,以“两山”理论为行动遵循,主动发掘和衔接社会生态需求,不断增强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构建出苗木培育、木材储备、森林碳汇、森林公园、旅游康养和林下经济等关联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共进。2018年,国有林场GEF项目,即通过森林景观恢复和国有林场改革,增强中国人工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项目正式启动,为国有林场森林多功能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项目支撑。
放眼未来,国有林场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在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和共建共享美丽中国方面,均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就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途径。林业的主要工作领域在农村,农村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可以从林业上寻求答案。下一步,国有林场可以依托资金、技术、政策、管理等优势,积极引导当地发展林下经济种植、养殖、乡野公园建设以及森林旅游等产业,推进“大景区”建设,打造“全乡域”旅游产业,实现乡村的全域美丽与共同富裕,建设富饶乡村,助力高质量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我国许多乡村地处山区,位置偏僻,与外界的交流阻碍较大,但与国有林场的管辖范围存在重叠,从地理维度上看呈现相融交错的态势。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上,相较于依靠外界扶持,依托国有林场的生态资产,让乡村融入国有林场的生态建设中,更加具有现实可行性。可将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向国有林场适度延伸,保障国有林场生态功能正常发挥,推动其绿色供给惠及周边乡村,由此助力乡村生态建设。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离不开外部引领拉动。在当前乡村发展仍受制于自身要素制约的情况下,国有林场应发挥自身人才、技术优势助力农村林业产业发展,发挥自身生态优势助力乡村“大花园”“大景区”建设。创新联动发展方式,开展场村合作造林,因地制宜地推动生态产业化,提高传统产业的生态附加值。应深入挖掘林场周边乡村林下产业发展潜力,探索适合当地的特色林业产业项目,突出生态指向,带动乡村劳动人口就业,实现国有林场与乡村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新时代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国有林场的建设者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加快推进国有林场深化改革,夯实高质量发展绿色根基,扮演好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生态保障与产业推动的双重角色,创新联动发展方式,由此助力美丽乡村、富饶乡村建设,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也为早日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建设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作者:陈文汇,系北京林业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黄炜,系北京林业大学经管学院博士生)